把北京打造成“阅读之都”

——访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7-12-05 09:09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近年来大力推动全民阅读,一场全体市民广泛参与的文化实践,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北京未来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有哪些新想法、新思路、新举措?
 
  为此,本报记者对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进行了专访。
 
  延续3000年古都文脉
 
  记者: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您如何理解推动全民阅读与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之间的关系?
 
  杨烁: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对外展示国家文明形象,对内增强文化自信,对全国文化建设起着引领示范作用。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为构建全国文化中心奠定基础,它决定了北京需要全民阅读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气质、这样一种颜色。
 
  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都,我们的文脉靠什么延续?我认为,它不仅需要凝固的建筑,更需要无时不在的阅读。
 
  另外,作为一座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北京是一座24小时城市,无时无刻不充满活力,这靠什么支撑?靠的是文化。比方说我们支持推出的24小时书店,就是非常好的载体,目前很多书店已成为北京新文化地标。
 
  今年,我们开展了“最古都、最红色、最京味、最创新”实体书店评选活动,评选出百姓最爱的10家最北京实体书店和3家年度致敬书店。通过评选宣推,旨在引导、引领北京实体书店更好地发展。
 
  “北京阅读季”成为名片
 
  记者:北京阅读季已经举办了7年,从中我们收获了哪些经验,效果如何?
 
  杨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中心建设要靠改革引路,靠改革破题。必须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起来,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矛盾问题。作为政府,我们的任务就是为阅读提供服务,使市民在阅读中得到收获感、参与感、幸福感,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
 
  北京阅读季作为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经过7年探索发展,构建起了“政府引导、业界支持、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阅读推广体系,搭建起引导平台、资源平台、媒体平台、活动平台、支撑平台、培育平台等“六位一体”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亮丽名片,深得业界点赞、社会支持、群众认可。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凝聚起巨大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投入全民阅读,形成了“人人关注、人人参与、人人推广”的全民阅读格局,“书香京城”更加浓郁、厚重。
 
  以重点活动引领为例,已经从2011年的11项增加到2017年的21项,年度举办各类阅读活动近30000场次,覆盖人群超过1000万。从近三年发布的北京市全民阅读指数来看,北京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从9.49本升至10.88本。
 
  在“五个进一步”上下功夫
 
  记者: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北京未来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有哪些新的计划安排?
 
  杨烁: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要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使命。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将在“五个进一步”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宣传推广体系、综合评估考核机制、精品创作生产及实体书店扶持办法,形成推进全民阅读一盘棋。
 
  二是进一步整合阅读资源,凝聚出版发行界、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名人名家等各方资源,联结起首都城市一切力量,有序推进“书香京城”建设,有效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三是进一步创新推广模式,持续深化全民阅读“北京模式”,根据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推出更新颖更富生活色彩的阅读活动,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保障机制,启动全民阅读立法工作,探索PPP合作模式,鼓励社会机构、文化团体、教育机构等开展阅读推广并提供公益阅读服务,撬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全民阅读。
 
  五是进一步加强特色品牌建设,结合城市副中心、“三个文化带”建设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各区构建起独具区域特色的全民阅读经典品牌。
 
  新一版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日前已经公布,按照《总规》中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我们将通过“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等阅读行动计划,唤醒老北京文化记忆,带动津冀两地,将“北京模式”向周边乃至全国辐射。
 
  总之,推动全民阅读,不是盲目的、被动的,而是系统性的、科学化的,要着力开展阅读学相关课题研究,制定和建立全民阅读“北京标准”,使北京的全民阅读模式在更广的范围内可复制、可推广,把北京打造成世界阅读之都。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