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 思乡的路标

北京涉农区已建290个陈列室

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时间:2018-07-06 10:37

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村民正在乡情村史陈列室观看“百家姓”墙。 
本报记者 贺勇摄
 
  乡愁是什么?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也许是故乡的一幢老屋、一棵大树、一座山丘、一条小溪。但若走进京郊的乡镇村落,你便会发现,原来,乡愁还可以“装”进名字叫做“乡情村史陈列室”的小小博物馆。
 
  记者从北京市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现场推进会获悉,2013年以来,首都文明办联合北京市农委、市财政局在农村地区开展了乡情村史陈列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290个,总面积达十余万平方米,成为留住乡愁、凝聚人心、传承文明的重要窗口。
 
  展现绵长历史
 
  步入密云区河南寨镇圣水头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迎面就望见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约3米长的画作,画作以中国画的手法勾勒出几座小山,山中有清泉汩汩流淌,山下两三间小屋散落分布,隐约可见。
 
  据该村原书记杨长富介绍,这幅画的作者是本村村民焦瑞增。他幼年曾在山脚下读书,泉水声陪伴了他的童年。如今60岁的他,按照儿时记忆复原了“圣水鸣琴”之景。
 
  据考证,圣水头村形成于汉朝期间。明太宗朱棣定都北京后,遍寻甜水以供皇城饮用,因檀州南山水质清澈、口感甘甜,就把这儿定为了皇城饮用水源地,故名圣水头。“圣水鸣琴”,是“密云外八景”之一,曾享誉京华。现在山上虽然草木依然茂盛,却早已不复泉水叮咚的景致。杨长富说,在日益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今天,村民们也通过画中的历史有所反思: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圣水头村60公里以外的古北口镇河西村,是全国唯一的“百家姓村”,600多户共有135个姓氏,其中不乏“桐”“凡”“巴”这些罕见姓氏。古代这里曾是军事要塞,来自五湖四海的驻军在此繁衍生息。该村200平方米的乡情村史陈列室里,用浮雕的方式将这135个姓氏镌刻在一面墙上,讲述着2000多年来民族大融合的故事。
 
  “乡情村史陈列室是我们村里新增的一景,游客可以通过沙盘观看村庄的全貌,还能够看到古代兵营、长城抗战、当代河西村的模型。在这里,墙上挂的露八分表,记录的是我们村特有的语言方式,游客们看到以后觉得很有趣,也会使用这种方式互相对话。”河西村原书记张玉山自豪地说。
 
  目前,密云已建成31个乡情村史陈列室,无不是根据村落特点建造而成,通过梳理历史、记录当下,呈现出小村落的前世今生。从全市来看,2013年至今,北京已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290个,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延续历史文脉、回忆田间乡愁的好去处。
 
  传承红色精神
 
  一排残破的子弹,一件老旧的军袄,满墙战争旧照,这并非战争纪念馆,而是平北红色第一村——沙塘沟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
 
  沙塘沟村,位于延庆区大庄科乡。1938年,6名沙塘沟村村民秘密入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村里的男人们走上前线保家卫国,妇女们拆了被褥做军鞋,炙热的油灯烤肿了她们的额头。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为平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村里很多老人都已故去,那段历史也慢慢变得模糊。
 
  历史不容忘记,沙塘沟村村民没有遗忘父辈的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新农村建设中去。2003年,在村党支部的带动下,沙塘沟村筹备建立乡情村史陈列室,将红色精神长久传承下去。
 
  陈列室当然要陈列物件,于是,村民们搜集起家中抗战时期的老物件,老人们也回忆着属于他们的抗战情节。90多岁的张成旺老人是村里的活历史,他十几岁时在村里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十团团长白乙化放过马,他把亲眼所见都讲出来,供人记录整理。
 
  原村主任胡永旺的爷爷胡殿鳌,是抗战时期村里的6名党员之一。胡永旺把爷爷和父亲讲给他的故事详细地写下来,还翻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有的是八路军战士,有的是支前妇女,胡永旺把这些拿到陈列室里展览。
 
  在村民的努力下,展品竟搜集数百件之多,有八路军自制的手榴弹、子弹,缴获的日军指挥刀、衣物,也有当地村民为支援八路军抗日留下的纪念品。2004年,沙塘沟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对外开放,受到广泛关注,每年“七一”前后接待游客多达万余人次。
 
  一个个村史馆建立起来了,一段段尘封多年的红色历史展示在世人面前。
 
  密云区北庄镇的大岭村深居山坳,因“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而闻名,大岭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便依托“承兴密联合县政府旧址”而建。讲解员赵蕊说,有村民看了以后,激动地说:“要不是村史馆,我都不知道我们村为打击日本侵略者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 村里的年轻人高雪表示,村史馆内容丰富、记载真实、图文并茂,能让人触摸到生养自己土地的前世今生,感受到革命前辈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未来3年,还将再建231个陈列室
 
  延庆区旧县镇盆窑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制陶技艺一传就是几百年,素有“陶艺之乡”的美称。“2014年,村里决定建设一座村史馆,来展示盆窑村独特的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开始大部分村民对这件事并不十分理解,更多的是怀疑和观望。不时也会有村民过来给我们提意见,我们也积极听取他们的意见,尽量站在村民的立场和审美来设计村史馆。”盆窑村村支书王海涛说,在整个建设过程当中,村民们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从最初的观望到逐渐开始提意见甚至直接动手帮忙,可以说盆窑村村史馆的建成是集合了全体村民的智慧和汗水。
 
  村史馆建成之后,明显感受到了村民的自豪感,有外地亲戚或游人来参观时,他们甚至会主动做向导和解说。“单单建设一座村史馆并不难,我们有专业的学者和设计师,然而怎么让村史馆和村民产生血脉联系,才是重中之重。村史馆并不单单只是记录村庄的历史,更应该能让村民通过村史馆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明白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延庆区文明办主任齐鲁延感慨地说。
 
  如果陈列室仅仅有陈列功能,吸引力则不会太大。
 
  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村史陈列馆是一座老村宅。推开木质的宅门,右手就是一座大柴灶,屋内房间一明两暗,黄土涂墙、白纸糊顶,右侧屋内的土炕上摆放着老纺车,左侧屋内土炕上摆放着炕桌,炕桌上还有农村惯用的粗瓷大碗。黑豆峪村打破陈列旧例,在村史陈列馆里搭起村舍、复原老生活场景,让陈列馆变成可供游客亲身尝试村中旧时生活方式的体验馆。
 
  在建好村史馆的同时,还要避免出现闭门谢客和乏人问津的现象。“我们在建馆之初,就考虑了其用途,所以现在发挥着教育基地的作用。”密云区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支书赵青山介绍,他们村的村史馆悬挂着数十块展示村落文化的展板,其中有专门讲述该村历代名人的励志故事。设计之初,就是期望能通过这些故事,来激励村里的下一代。所以每年寒暑假,他们都会组织活动,让村里孩子们前来参观学习,这已经成了一种传统。
 
  在“记住乡愁——古北口镇河西村乡土文化”村史展上,北京市地方志办开发利用处处长韩旭说:“培育地方历史记忆,留住乡愁,对传承首都历史文脉,服务于首都农村的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3年,北京市级财政将持续投入5082万元,支持各涉农区再建设231个乡情村史陈列室,同时对已建成的乡情村史陈列室和农村精神文明宣传视屏进行综合考核,给予一定经费奖励,以提升乡情村史陈列室和农村精神文明宣传视屏的整体建设水平。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