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文化惠民工程凝聚精神温暖人心

来源:中国文化报发布时间:2018-10-17 10:40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惠民工作,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著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淮。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0个、图书馆10个、博物馆4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0个、民族美术馆1个、民族剧院1个、非遗展示馆1个、影剧院21个、青少年宫5个、工人文化宫1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0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42个、农家(草原)书屋1009个、文化大院(户)60余家,覆盖市、县(旗、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图书馆日渐受欢迎是呼和浩特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日趋完善的一个体现。目前,呼和浩特市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均已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经费全部落实到位﹔科技馆、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均对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呼和浩特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与呼和浩特市财政局联合建立免费开放经费监督机制。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均按照国家免费开放政策要求,达到了公共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群艺(文化)馆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博物馆、文化站(室)及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的标淮,就连节假日也开放。

    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

    立足于发挥民族特色,呼和浩特市打造了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中国·呼和浩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艺术活动、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多年连续举办,不断尝试创新,为提升呼和浩特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城文化讲坛、百姓文化大讲堂等面向群众的讲座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全市每年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文化庙会、文化进社区活动、崇尚文明爱我家园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周末戏剧大舞台、送文化下乡”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各旗县区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县一品”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花。

    立足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呼和浩特市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流动文化服务。配齐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2017年市政府拨付资金近1000万元,为全市(包括9个旗县区)统一购置9台流动图书车和10台流动舞台车,投入使用后广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覆盖。呼和浩特市图书馆建立了回民区实验小学、新城区人和社区、内蒙古未成年人犯管教所、北京军区给水团等20余个馆外流动服务站,每年开展基层服务次数30多次。呼和浩特市群艺馆每年开展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进广场流动演出及展览近20场次。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艺集团每年下乡演出500余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武川县乌兰牧骑每年开展下乡流动演出300余场,全市每年组织各类文化下乡惠民演出近千余场。各旗县区都能达到图书馆每年基层服务次数30次、文化馆流动演出8场和流动展览6场。

    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淮化、均等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边远地区。近两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广播电视“户户通”“村村响”工程应急维修服务及购置备品、备机、备件等。截至目前,市、旗县(区)级广播电视“户户通”服务站10个,广电自主运行服务模式全部组建完成,已经基本建立广电自主运行服务模式8个,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建立应急服务队伍2个,乡镇“户户通”服务点59个、村939个,维修设备数量19814台,入户维修行程185302公裡,培训1209人次。各乡镇、村都设立维护站和网点服务人员。自从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以来,全市安装“户户通”设备近17万户,通过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方式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目前,呼和浩特市建成国有博物馆9家,民办博物馆27家,行业博物馆6家。共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160余项,其中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市级97项、自治区级42项、国家级5项。评审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市级168名,其中自治区级43名、国家级4名。在9个旗县区建起了13个基层非遗传习所和8个非遗传习基地。在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和利用方面,呼和浩特市坚持“保护性开发”理念,先后推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民族皮艺、民族服饰、民间剪纸等民族文化产品。

    过去,呼和浩特市文化设施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市级两馆陈旧,9个旗县区两馆和其它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投入,新建了8257平方米的市群艺馆,升级改造了市图书馆和博物馆﹔玉泉区、土左旗、托克托县均新建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图书馆和文化馆,和林县建成1550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清水河县在建图书馆、文化馆,面积各3300平方米﹔建成达标的乡镇(街道)文化站90个﹔全市1242个行政村(社区)已经建成集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34个。依托广电总局公益影院建设项目,在市四区村(社区)已经建成近80个社区影院,并逐步引入社会化运营和管理,统筹各方资源,提升体系末端设施的服务能力。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向文艺专业院团和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组织惠民演出、文化进社区及送戏下乡活动。两节期间,呼和浩特市共组织36支社会业余团队开展了60场惠民演出,根据演出场次和规模水平,市政府专门拿出100万元对每个演出团体给予1至3万元的奖励。

    呼和浩特市民族演艺集团2017年共组织周末大舞台演出150场,为全市各社区发放惠民演出票17800余张﹔文化下乡演出318场,累计观众人数近20万,每场演出市政府补助1万元,共计近500万元。2017年文化进社区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活动共200场次,普及开展科技、法律、环保、卫生、交通、计生等进社区的宣传,立足公益,服务群众,直接参与群众超过3万人次。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共投入700余万元,用于向文艺专业院团和社会文艺团体购买服务。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政策、传播正能量,为呼和浩特市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

    文化惠民工程质优量高

    为解决图书阅读“最后一公里”问题,呼和浩特市图书馆与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合作,推出“鸿雁阅读计划”。首府群众不仅可以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借书还书,还可以在全市新华书店各网点及社区、医院、车站等公共场所设置的自动借书机、流动服务车、“阅读共享书箱”等随时借阅图书。通过“你荐书、我买单”服务将图书的採购权放到读者手中,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鸿雁阅读计划”的推出将会有力推动呼和浩特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呼和浩特市图书馆还与京东商城合作,读者在京东商城下单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快递员将书送到读者手中,在规定期限内读者将书还到就近分馆或网点即可,读者享受免费服务。与此同时,各类形式新颖的大讲坛、体验式活动、名家交流互动等都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同时,呼和浩特市依托市群艺馆和9个旗县区文化馆,建立了文化馆业务辅导和公共文化活动“1+9”联动机制。实现了群众文化业务辅导分级指导,形成了公共文化活动区域联动机制。

     今年,呼和浩特市将从文化惠民供给侧改革出发,实施的精淮惠民新策即将推出“文化惠民悦享卡”,这是文化惠民、利民、便民的新举措。这项举措将逐步加强和完善呼和浩特市文化消费体系和结构,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更好的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大力开展百人百组百万带动工程。此项工程是呼和浩特市推出的公益性文化惠民工程。目前,已经建有传习、示范、培训、体验基地23个,组建不同类型的文化文艺组别63个,吸纳社会业余演出团体42个,拥有会员近万人。举办了“百姓民俗文化节”“民间文化艺术节”“春暖青城·爱在呼和浩特”等一系列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累计参与活动人数10万余人次,受益群众近百万人。从社区到乡村、从校园到部队,从歌舞艺术到书法文学,从百人到万人再到百万人,百人百组百万带动工程显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开创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共文化的新格局。同时推动文化大院(户)扶持工程。目前,呼和浩特市有不同规模的文化大院(户)60余家,通过政府主导,调动社会资源,对农村文化大院给予业务指导,并配送了液晶电视、调音台和音响等基础设备。目前,已经重点扶持托克托县北半球、和林县绿果果、郭天良、武川县王转桃4家文化大院。其中托克托县北半球文化大院通过两年来的扶持和打造,荣获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文化大院”和中宣部第六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呼和浩特市本级文化部门现有文化专业技术人员600多名,副高级职称以上人员166人﹔一是注重建设基层文化管理人员队伍,通过招聘录用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充实行政村(社区)文化管理员。二是注重调动各类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全市现有1100多支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文化艺术舞台,志愿者团体200多个、4000多名文化志愿者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了文化专业工作者、民间文艺团体、文化志愿者三支队伍互相结合、互为补充的文化服务工作格局。三是注重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大力提升自身建设能力。在举办8期创建培训班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2期高层次的培训班,邀请北京大学、文化部、北京、浙江、广东、重庆等国内知名的公共文化专家、学者、教授来呼和浩特市指导创建工作,并进行专题辅导。组织市级和各旗县区创建小组负责人赴包头市、张家港市、嘉兴市等创建城市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开拓视野、拓宽思路,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文化惠民服务全力保障

    要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要整合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将农家书屋藏书纳入公共图书馆管理体系,落实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并专款专用。    要通过阵地、网络、流动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质。要加大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群艺馆等龙头馆数字文化建设力度,市图书馆建设3个以上特色数字资源库、市群艺馆建设2个、市博物馆建设1个以上特色资源数据库。尽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综合性公共数字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国家重大数字文化工程,保障基层群众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成果,提升全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文化管理与服务效能。重点扶持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为其配备必须的设备,更新陈旧老化设备,提高服务效能。同时加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培训力度,使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技能成为基层文化干部应知应会的业务。

    要组织好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呼和浩特市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服务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打造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与品牌。同时加强培育和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一批群众文化团队扶持项目,形成群众文化团队建设运行长效机制,建立群众文化活动交流平台。还要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设立专项资金扶持群众文艺团队,对优秀团队和个人给予奖励,通过票价补贴、剧场运营补贴等方式,支持艺术表演团体提供公益性演出,在电影放映中安排低价场次或门票。通过发放“文化惠民悦享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合理解决县级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和乡镇(街道)文化站工作人员不达标的问题。以市县财力为主,通过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整合、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等方式,保証每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一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提升基层文化队伍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文化管理队伍与城市文化管理队伍在接受业务培训上的均等化。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