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分类靠立法,末端处理靠智慧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8-06 11:28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驻沪记者 胡相洋 文/图

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3万吨,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是怎样将垃圾分类达标率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的?市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题“一把手”专业化领学研修班,通过走访居民社区、主管部门、末端厂房,看到了上海在垃圾分类上,从前端到末端“全链条”发力、“闭环式”管理,下足绣花功夫,久久为功的努力。

立法推进

从“新时尚”到“好习惯”

今年5月,上海市两名城管中队队员敲开了玉田路某小区李女士的家门,他们请李女士回忆,3天前是否将垃圾随意丢弃。看完取证照片、视频后,李女士羞愧不已,当场缴纳50元罚款。这是虹口区曲阳路街道推进垃圾箱房远程智能监控后,对居民生活垃圾乱丢行为开出的一张罚单。

治乱需重典,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上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中率先对垃圾分类进行立法。

“以前上海对不守规则的市民,只是规劝,并没有达到‘肃重’的效果。”曲阳路街道一垃圾分类巡视员告诉记者,有了法律依据,从市政部门到基层社区,一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综合治理、全社会普遍参与”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正在逐步构建。

上海对生活垃圾采取“四分法”,分别是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4个种类。在杨浦区四平路街道阜新路社区,记者看到湿垃圾桶上方加装了破袋器,居民将垃圾袋划破,湿垃圾倒进桶内,袋子则扔到一旁的干垃圾桶。

“立法‘威慑’,各社区的垃圾箱房有人轮流值班,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志愿者们以身作则,这也激发了居民们的自觉性。”专业实训干部尤顺玲说。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活垃圾管理处相关人员介绍,上海市有1.3万多个居住区,分类达标率由2018年底的15%提高到2019年的90%。即使在疫情期间志愿者队伍撤离的情况下,仍有2/3的居住区自觉分类投放水平保持优秀。一年来,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垃圾分类已成上海市民的自觉行动。

一区一策

于细微处见“真情”

问及垃圾分类达标率为何提速这么快,“人人参与”“全民行动”几乎成为诸多受访对象的共识。

对长宁区茅台花苑小区居民来说,扔垃圾原本是件轻松事儿,因为垃圾投放口设在公共阳台,打开管道井,垃圾就会自动坠落到楼座底部的垃圾箱房,但代价是苍蝇遍地、垃圾爆满、污水流淌。垃圾分类,意味着小区300多个楼层的管道井须全部封闭,扔垃圾需要到固定的投放点,还必须定点、定时。

对于有30年房龄的老小区该怎么管?绿化和市容管理、城管、街道联合居委会、物业公司一起探索破解策略。对于垃圾集中投放点,广泛听取民意,最终每个点位的形状、方位、设施都各不相同,给居民带来惊喜。

在上海,这样的精细化治理贯穿于全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全过程。如小区内无论宣传栏,还是绿地草坪,到处都是“示意图”“提示语”;利用活动广场,社区不仅播放垃圾分类宣传片,还会举办垃圾分类“闪唱”,保证垃圾分类工作“接地气”;由于垃圾分类点多面广,新老小区环境各异,上海坚持因地制宜,实施“一小区一方案”。另外,为满足特殊人群非常规时间投放垃圾的实际需求,上海全市各小区共设置了6000多个误时投放点;为提高流动人口的垃圾分类知晓度,入沪的外地手机用户,经常会收到垃圾分类公益提示短信;为了让居民破袋丢完垃圾手不脏,很多小区还设置破袋和洗手装置。

“指导居民在源头有效分类,这是垃圾分类工作的第一步。”专业实训干部王阿龙说,“从硬件和软件上为居民提供便利,居民自觉分类的习惯才能巩固,这需要我们职能部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断努力。”

科技赋能

充分尊重市民前端分类的努力

“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前面市民分类做好了,后面运输会不会混到一起?即使运输分开了,到了垃圾处理厂,会不会又成‘大杂烩’?”专业实训干部孙炜说,“老港基地肩负了上海全市80%垃圾处理任务,这次,我们专门来到老港,观摩请教了上海垃圾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是如何实现‘闭环式’管理的。”

已走过35年历史的老港基地,这样定位自己:要让市民前端分类的努力,在中端运输、末端处理得到充分尊重,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更精细化的管理。

在上海城投环境集团徐浦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白色的集装箱层层堆叠,形成一道独特的“垃圾箱墙”。这些集装箱专箱专用、分类运输,每个可容纳12吨左右的生活垃圾。每天有约3000吨至3500吨的生活垃圾,经过黄浦江、大治河被转运到末端的老港基地处理。到了老港基地码头,运输车又将已经分类好的集装箱,分别运往不同的垃圾处理厂房。而整个过程,全部在中控室大数据平台能实时监测,其精准水平可以此证明:城区一居民误投的垃圾包,经查看摄像头,锁定集装箱,尽管已通过内河航运运到老港基地,但这个原本要靠“大海捞针”才能察觉的问题,通过代码溯源,很快就会被“城市大脑”敏锐捕捉。

当然,上海垃圾分类整个过程的智能化,还体现在“全链条”的精细化。如有的小区居民楼的门禁卡和垃圾箱房“绑定”,居民投放垃圾需要刷门禁卡,投放完毕,智慧社区管理平台会自动登记垃圾箱房的刷卡人员、开门时间、刷卡次数和绿色账户积分;为细化沿街商铺垃圾分类,普陀区对5条道路、300家商铺试点沿街商铺线上收运系统,同时对接“一网统管”,垃圾收运前,商户负责人会收到手机短信,提醒其准备出门投放垃圾。投放完毕在车上刷一下专属智能卡,系统会自动记录商户垃圾的投放时间,一旦出现投放异常,如连续3天没有垃圾投放记录,系统会自动向商户和执法部门发送通知信息,执法部门上门核查情况、督促整改。

“我们将借鉴上海先行先试的成功经验,充分依靠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让科技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上尽快破题。”专业实训干部崔建宝说。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