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创新突围?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11-17 13:30


■北京中关村夜景。


       某种意义上,疫情撕开了很多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遮羞布。很多地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伴随疫情的出现,从冰山一角到浮出水面,迫切需要痛定思痛与追问新一轮发展的逻辑,对于北京的产业发展也同样适用。

回顾改革开放40余年,事实上并非是北京率先进入了新的产业发展阶段,而是全国的各类资源要素集聚成就了北京。时至今日,以往支撑北京经济与财政的房地产、金融等贡献作用由于疫情的出现而锐减,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或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大的紧迫性。

北京现代产业的40年:

由跟随到领跑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如下五个阶段:

一是计划松绑阶段(1978-1991年)。这期间,在各种工业在京具有创新源头、产业源头的基础上,北京借助国家加快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的机遇,不仅强化工业体系,还率先发展信息产业等。尤其是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使得经济、科技、产业有机结合成为重要发展动力,海淀也逐步成为北京的产业创新中心、中国未来的高新技术策源地、新经济创新中心。

二是市场转型阶段(1992-2000年)。市场化改革的动力机制下,北京培育了大量市场主体、加速了国有企业改制;在知识经济大潮下,多源头的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在互联网大潮下,大量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促进北京嵌入全球新经济价值链高端,互联网经济成为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这期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与此同时,亦庄经济开发区加快布局,高技术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在这一发展阶段正式确立。

三是跟跑跟随阶段(2001-2008年)。从2001年中国“入世”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北京产业跟随式创新的重要阶段,也是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形成期。在此期间,北京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要支撑、以都市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形成中关村、亦庄、空港、奥体、金融街、CBD等高端产业功能区。

四是并行并跑阶段(2009-2016年)。在此期间,北京形成两带(北部高技术服务带、南部高技术制造带)、六高(中关村、亦庄、空港、奥体、金融街、CBD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多新的产业发展格局。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都市产业有机结合,构成了北京特色的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五是领跑领先阶段(2017年至今)。从2017年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以来,是北京整体上从并行并跑到引领领跑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北京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成熟期与迭代期。

反思:

“大树底下不长草”

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首先是推进工业化进程——强调工业在整个地区国民经济的比重;其次就是强调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逐步形成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中加速产业高级化;再次就是全面走向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新经济——不再是工业经济的生产决定消费而是消费反向决定生产。

北京的现代产业体系,并非是改革开放以来本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自然发育,而是站在汇聚全国资源的制高点上主动参与全国、全球的经济分工、产业协作与价值分配的结果。也就是说,北京的产业不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形成的,也不是单纯从高技术制造业起步,反而是直接从高技术服务业进行反向地发育发展。这种逆周期发展的好处是打破产业路径依赖,直接嵌入国际产业价值链,催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但坏处是与本地实体经济发展的融合不充分、与传统工业结合不紧密、与周边地区协作不充足。

某种意义上,北京在产业战略与产业管理范式上并没有深入地认识自身的产业发展规律及特点,加上先后受计划经济顽疾、全产业链思维、腾笼换鸟战略等的影响,而难以走出真正能够引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创新之路。

所谓“计划经济顽疾”,就是北京改革开放初期的很多产业基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很多产业的集聚是行政权力配置资源,不仅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还抑制了民间投资与市场机制的作用。所谓“全产业链思维”,就是在产业价值链分解融合的产业发展阶段,当需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时候,北京仍抱有“大而全”的工业体系思维,一度“捡到篮子都是菜”,没有和周边地区做跨区域合作与产业协同,进一步促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环首都贫困带”。

重构:

形成产业创新生态

对北京来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坚持产业生态的“升维”。从产业业态创新与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视角,不仅提出全新的产业分类及其细分,还要从产业生态培育的角度,理顺各次产业各类业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构筑从正向链式创新到逆向式创新、从产业价值链到产业价值网的产业发展新体系,实现对“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丰富。

同时,打破基于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传统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及组织方式,在场景拉动、智能引领、数字驱动、开放创新、平台带动、生态赋能带动下,研究提出新时期北京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路径,探索全新产业组织方式。

北京产业发展,核心是把握和解决产业创新生态建设的问题隐忧。

鉴于此,北京首先需要建设产业创新新生态、培养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践行“以科技孵化/服务带动科技创业,以科技创业带动自主创新,以自主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路径,全面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创新创业栖息地、源头企业铺路石、高度要素聚合池、制度创新试验田”,形成“多形态多模式多业态、多源头多主体多中心、多层级多渠道多网络、全链条全要素全社会”发展态势,最终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功能平台与核心载体。

强化产业发展生力军,核心是强化高端创业,精英创业,或者叫作高水平创业。通过优化遴选机制、组织方式以及培育方式创新,重点支持领军科技人才、高端跨区域创业者、颠覆和重构性的产业组织者、职业经理人、创客极客等几种精英创业。

此外,北京还需要聚焦优化科技服务新供给、完善产业创新新治理。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