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何深意?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1-02-04 14:10

1月24日,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1年,上海将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大力推进一批新基建重大项目,新建5G室外基站8000个,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这是继新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政府公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文后,上海继续细化的今年城市数字化转型施工图。

近年来,随着我国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快,“数字化”成为备受关注的高频热词,其应用场景开始延展到政务服务、城市治理等方方面面。上海提出“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全新概念,意即瞄准未来数字城市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对超大城市复杂巨系统进行高效管理。对于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来说,足够体量的数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数据的开放、管理、应用等重要性愈发凸显。

经济数字化

去年11月25日的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上海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也是首次提出上海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论断。

今年1月4日,《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全文公布。意见指出,要坚持整体性转变,推动“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坚持全方位赋能,构建数据驱动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坚持革命性重塑,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城市;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科学有序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

为了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上海给了自己一个中期和远期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

而在数字化转型的几个不同层面中,经济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欣表示,上海在政府数字化治理方面全国领先,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挑战。比如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清晰,没有设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企业数字化转型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和文化保障,企业数字化转型总体投入不足,缺乏跨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商等。

“数字化转型是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赋能,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全方位转型、效率提升和业务可持续增长。但部分企业对数字化转型存在误区,过于简单地理解数字化转型。”在他看来,企业对于数字化的投入也非常不够。相关数据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国企业中,数字化转型投入超过年销售额10%的企业占比仅为4%,而数字化转型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小于1%的企业却高达42%。

袁欣还强调了系统集成商的重要性。他说,跨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商素质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懂通讯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可能还需要人工智能等技术,同时还要懂行业的信息化应用产业,帮助企业怎么做。目前市场上尚未产生足够数量的跨技术领域的系统集成商,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新基建与数据立法联动规划

作为工业和人口大国,我国社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沉淀了大量数据,不少数据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数据经济的作用?在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政法大学财产法研究院院长高富平看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基建”形成了广泛存在的数据生产基础设施,但由此产生的数据能否成为新的生产要素,还取决于数据社会化、市场化配置和利用、数据保护等制度是否能够建立起来。

“新基建应当与促进和规范数据流动、分享、分析和应用的制度建设联动规划和部署,才能真正实现新基建在数据经济方面的基础设施作用。”高富平建议,上海可率先在数据流通和市场配置制度方面进行探索,先行先试数据产权新范式,率先建立数据社会化、市场化配置和利用的可行模式,形成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

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建立在大量公共数据公开的基础上。高富平认为,公共数据开放区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政府生产和加工的数据开放,以无偿无条件开放为原则;二是国家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市政、交通、医疗等企事业生产的公共数据,应当由生产数据的企事业单位自行或联合开放,实行有偿有条件开放,按照商业规则运营。

上海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的同时,应当着力打造国有基础设施企业或事业单位公共数据的商业化开放、流通和分享利用平台。

数据的广泛采集、应用也会带来隐私问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表示,数据保护问题越来越紧迫,围绕数据收集、保护、流通和交易立法是当务之急。上海要积极探索,形成突破。

(整理自《解放日报》《第一财经》)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