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突发舆情 重在“时度效”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7-06-02 09:49
   前不久热播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演绎了一起因暴力强拆引发重大网络舆情事件,最终成功处置的经典案例。剧中“演绎”的场景及处置手段,非常接近“实战”,是现实中突发敏感舆情处置的活教材,值得学习借鉴。
 
   首先,正确认识了新形势下网络舆情态势。与传统媒体甚至传统网络媒体背景下的舆情不同,当前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舆情,传播更快、覆盖更广、影响更大,可现场直播,短时间即可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舆论影响。用传统的“封堵删”手段,或者采取鸵鸟政策,任其发展,不仅行不通,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引发次生灾害,加速舆论升级。剧中大风厂股权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暗含贪污腐败,更直接关系500多名工人及其背后家庭的切身利益,且事件现场护厂、拆厂双方剑拔弩张。如此重大的群体性事件,如果不能有效处置,仅靠封堵舆情,很大可能会导致事态升级,甚至到不可控的地步。包括现场工人在内的群众将现场照片、视频实时不断传至网络,视频直播中各种弹幕吐槽,信息相互撺掇,谣言传言交织,就是网上网下互动共振的明证。处置不当,舆情必将“蔓延”,引发更多的舆情和更大的“灾害”。危急情况下,相关部门既没有封堵网上言论,也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以人为本、查明真相、权威回应、以正视听,网上网下协同稳妥处置,最终成功扭转舆论走向,化解了事件升级风险。
 
   其次,掌握运用了快速发声的基本要求。与现实社会中网络突发敏感舆情一样,“一一六”事件一发生,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谣言:京州市派公安参与强拆,京州大半个城市火光冲天,现场烧死了五十多个人,警察开枪杀人……网上舆论一片喧嚣,负面舆论几乎是一边倒。此时如果不主动发声、快速回应,“沉默成了默认”,等吃瓜群众误认传言谣言为事情“真相”时,再发声澄清,就会失去先机,回应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剧中,京州市相关部门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快速调查事实、了解舆论关切。事件发生不到24小时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澄清事实真相,并通过“汉东卫视”现场直播,在汉东省报系、国内主要新闻网站以及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知名外媒上,发布一系列针对大风厂和“一一六”事件的澄清性报道,努力扩大正面信息覆盖范围,有力清除了弥漫网络的传言谣言,大大压缩了不良信息传播空间,为舆情在短时间内快速降温夯下了坚实基础。
 
   其三,抓住了重在解决网下问题的处置关键。网上舆情来自网下,网下问题不解决,网上舆情就会不断涌现,尤其是在当前新媒体新舆情的新时代,线下实际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网上舆情就会“源源不断”。“一一六”事件舆情之所以没有进一步扩散升级,处置得非常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处理好了线下实际问题这个根本。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赶到大风厂,稳控现场局势,安排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全力抢救伤员,没有产生新的舆论爆点。同时,现场审慎采取处置措施,没有趁机“武力清场”顺势解决拆迁问题,避免了矛盾激化。再加上,在工人中享有较高威望的原副检察长陈岩石不辞辛劳地居中协调,得到工人们的理解和支持,重拾了民心。网下矛盾淡化、紧张气氛缓解,网上舆论没有了新的舆情源头,就没有了进一步炒作的噱头,舆情自然也就没有了升级空间。
 
   处置突发舆情事件,重在“时、度、效”。剧中“一一六”事件舆情之所以能够快速平息,没有酿成更大的冲突,造成更坏的舆论影响,关键是相关领导和部门高度重视,不捂不盖、不等不靠,认识到位、方法正确。当然,现实中的突发舆情不会是千篇一律,实际情况可能更复杂多变,但只要正确认识、真诚沟通、快速回应、积极处置,引发舆论炒作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文/庆生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