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历史成就与经验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8-12-04 10:33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对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与经验作出阶段性总结,有益于增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信心和定力,推动青岛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就

作为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四十年来,经过从试点到推广、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向到双向的开放发展历程,尽管期间因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但青岛开放型经济仍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特别是货物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先导部门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在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货物对外贸易额由1985年的2.2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745.5亿美元,扩大了338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1.9%,显著高于同期12.4%的GDP年均增速,比同期山东全省货物贸易增速高近5.7个百分点。青岛货物贸易占山东省的比重,由1985年的2.2%,提高到2000年的43.3%,之后虽呈下降趋势,但2017年仍达到28.2%。显示出青岛在山东对外贸易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作用。

随着近年来服务业发展加速和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青岛服务贸易呈现比货物贸易更快的增长。服务贸易额由2006年的29.3亿美元,快速扩大到2017年的140.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7.4%,明显高于同时期货物贸易10.2%的年均增速。服务贸易占总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比重,由2006年的7.4%上升到2017年的15.8%。青岛服务贸易占全省服务贸易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5%以上。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青岛开放型经济第二大领域。改革开放初期,青岛主要以利用境外间接投资为主,1980—1983年青岛实际利用境外间接投资1437.5亿美元,占这期间全部利用外资的95%。自1984年起青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开始起步,之后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导方式。1985—2017年,青岛实际利用FDI金额从0.03亿美元扩大到77.4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43.5%。不仅大大超过同期GDP增速,而且远远高于同期对外贸易增速。青岛实际利用FDI占山东和全国的比重,2017年分别达到43.4%和5.9%。

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在青岛开放型经济中起步较早且发展较快,营业额由1985年的0.02亿美元,逐步扩大到2017年的38.2亿美元,扩大了1900多倍,年均增速达到36.6%,占山东省和全国国际工程承办营业额的比重,分别由1985年的22.2%和0.24%提高到2017年的32.5%和2.3%。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规模,也由2000年之前平均不到100万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300万美元和2017年的3670万美元。

境外直接投资。相比对外贸易、利用FDI和国际工程承包,境外直接投资(OFDI)是青岛开放型经济中起步最晚但也是发展最快的领域。2003年青岛实际OFDI金额仅为0.31亿美元,2016年就快速增长到50.1亿美元,13年间扩大了160倍,年均增速高达66.0%。青岛OFDI占山东和全国的比重,由2003年的12.2%和0.49%提升到2016年的40%和2.7%。

二、 开放型经济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青岛市开放型经济历史成就的取得,既是有效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结果,也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结果。

坚持开放发展,将潜在比较优势利益转化为现实收益。从要素成本的国际比较看,青岛在改革开放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但在封闭型经济发展模式、资本相对短缺且要素配置结构扭曲、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落后以及缺乏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和经验的背景下,这一比较优势也只能是潜在的,难以转化成现实的比较优势利益。

改革开放,打开了封闭型经济的大门,青岛从此开始走向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对外开放,在为具有比较优势的青岛产品赢得越来越多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使得青岛市企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与发达经济体现代化企业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并激发起企业和政府进行市场化改革、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外资的进入,一方面逐步缓解了国内投资和外汇需求存在的缺口,不断优化国内生产要素配置结构,提高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使更多具有隐性(潜在)比较优势的产品显性化;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设备、组织管理经验以及所拥有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在与国内优势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配置的同时,也在逐步提高国内生产要素质量。这就使得原来不具比较优势的产品(如家电、电子产品等),越来越多地进入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行列并逐步进入并占领国际市场。

积极融入全球化,主动嵌入并分享国际价值链分工利益。随着贸易、投资自由化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由科技进步所引发的生产活动的可分割性日益增强,以及物流效率提高所带来的运输与分销成本下降,越来越多的产品,其生产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被分割为不同的价值环节。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在传统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模式下,整个产业或产品不具备比较优势,而在该产业或产品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生产环节,因要素成本低而具备比较优势的青岛市企业有了更多参与国际分工、分享国际分工利益的机会和空间。

改革开放后,同全国其他沿海开放城市一样,青岛一方面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并获取全球产业间和产业内国际分工利益,同时,抓住国际价值链分工带来的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发挥在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装配等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环节,以及现代服务业中计算机软件、业务流程等通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环节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主动嵌入全球资本、技术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的国际价值链分工,不仅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而且促进了国内产品、产业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型升级。

强化制度创新,持续扩大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红利。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不确定,而且能释放和激发经济主体的竞争活力和创新动力,从而提高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为此,通过改革破除旧制度的约束,逐步建立适应对外开放需要的新的体制机制,将大大改善经济运行绩效。

按照渐进式改革思路,在宏观制度环境上,青岛市逐步放松直至完全取消进出口和外汇计划管理;不断下放和扩大区县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自主权;通过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特殊区域制度安排,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在微观制度安排上,一方面,通过“工贸结合”“外贸代理制”“承包经营”“自负盈亏”和“股份制”等企业经营制度改革,不断释放和激发国有外经贸企业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活力,直至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建立外商投资企业,积极培育集体和民营外经贸经营主体,实现了开放型经济微观经营主体的多元化。

经过四十年的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符合国际经贸规则、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虽然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国内要素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人口红利对青岛开放型经济的贡献不断减少,但制度创新所带来的体制机制红利,对青岛开放经济发展的贡献却在持续扩大。从进入21世纪后,私营企业在青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提高,由2001年的1.6%提高到2017年的51.1%,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

把握开放进程,适时调整和升级开放型经济发展策略和重点。从封闭型计划经济制度向开放型市场经济制度的转型,世界上史无前例,没有任何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成功范例和经验。与体制机制改革类似,青岛对外开放所走的也是渐进式发展道路,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规避教训,根据改革需要和国际环境变化,适时地调整开放地域、开放行业、开放领域和开放层次。这种渐进式开放道路,将开放过程中可能遭受的风险和损失,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确保了开放型经济体制的稳定运行。

从开放地域看,由上世纪80年代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局部开放,扩展到90年代的“一园三区三线”更大区域对外开放,以及进入21世纪的全市对外开放。从开放行业看,由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纺织、饮料和橡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自营出口起步,逐步向家电电子、机电装备、化学化工等技术、资本相对密集型制造业扩展,并从最初的制造业,向农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逐步拓展。从开放领域看,由具备一定基础、经验和渠道的对外货物贸易领域,逐步向利用外资、国际工程承包、服务贸易和对外投资等领域扩展。从开放层次看,由探索时期的对外部市场开放为主,逐步走向对外、对内双向市场开放;从初期的“引进来”为主,逐步提升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及当前的“走出去”为重点;从最初的以政策引导开放,发展到后来的以规则指导开放,和当前的以制度规范开放;从最初通过开放增强企业竞争意识、提高生存能力,升级到以扩大开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从早期发挥比较优势获取开放的经济利益为主,提升到培育国际竞争优势,获取开放的经济、技术、资源、环境、文化和影响力等综合效益为重。

三、开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局面

经过四十年的渐进式开放发展,青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但在世界经济、贸易和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期,青岛市开放型经济向高质量和更高水平发展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化,影响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逆全球化趋势呈增强态势,深化和扩大开放正遭遇越来越大的外部保护主义压力;青岛开放型经济领域之间、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实现向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传统竞争优势弱化、新型竞争优势不足,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任重道远。

然而,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做出的科学判断:虽然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坚定过去四十年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所探索形成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坚持对外开放战略定力,勇于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开创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探索建立适应开放型经济向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的新体制。该新体制应能为山东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旧动能的改造提升和新动能的培育形成,营造稳定高效的制度环境;应能为企业应对国际市场风险和解决贸易争端,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和保障机制;应能为公平、公正和有序的市场竞争提供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

聚焦国家重大开放发展战略,最大化分享国家改革发展的政策红利。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全方位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以加快解决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贸易顺差过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比重偏低、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利用FDI比重不高以及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品牌和标准等高级要素。积极申报设立自由贸易港(区),高标准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山东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来助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

找准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短板进行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青岛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要求青岛市必须思想再解放、开放意识再提高、政策措施再精准。应尽快尽早落实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放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进一步加快全面开放制造业进程。积极扩大高质量消费品以及国内产业转型升级所需高品质资源进口,在逐步缩小贸易顺差规模的同时,以扩大进口带来的外部竞争压力来提升各类开放经济主体的创新发展内生动力。应大力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在通过“走出去”向外转移过剩产能和技术的同时,努力通过产业智能化升级传统产业,通过智能产业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实现开放型经济各领域之间以及内部发展逐步趋于平衡。应通过支持在出口产品生产上采用中国标准、运用中国技术、使用中国品牌,建立中国企业海外营销和服务网络,加速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推动青岛开放型经济在继续做大的同时迅速做强。

着力通过制度创新加快改善营商环境,持续降低交易成本。与广州、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青岛营商环境仍有很大改善和提升空间。各区市政府应加大“放管服”改革,通过建立网络化、智能化行政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开放型经济服务效率。应把11个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通过制定落实时间表切实融入各区市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中。通过建立青岛单一贸易窗口,加快推进贸易便利化,大幅降低贸易成本。加快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登记备案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进利用FDI和OFDI便利化。应通过完善地方法规,尤其是加强执法,大幅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供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