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打造开放发展桥头堡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19-03-12 09:32

青岛,作为一座新生的现代工商城市,自开埠之日起,开放的基因便深深地镌刻在她的每一个细胞中。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沧桑巨变也进一步证明了,开放是青岛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活力之源。回望过去,开放已成为青岛最大的优势;放眼未来,开放仍将是青岛最大的希望。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青岛要在办好一次会的基础上真正做到搞活一座城,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就需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认清和把握发展趋势,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战略并有所作为,坚定不移打造开放发展桥头堡,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形成青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深刻认识对外开放面临的大时代大变局

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有两个重大特点,一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一方面中国经济崛起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秩序,另一方面被改变的世界经济秩序,作为外部约束条件,也约束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向推动者再向引领者的地位转变,青岛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就需要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城市体系,着力落实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代表国家参与到新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在大变局中寻找和把握机遇,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核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贸易循环的重构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之变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制造业体系日益完善,制造能力大幅跃升,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与制造能力跃升相伴生的,还有消费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全球生产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工业化带动了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带来对更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巨大需求,并凭借规模优势逐步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世界市场,对全球产品和服务产生强大吸引力。另一方面我国通过配置全球资源深度参与全球生产,推动原有发达国家生产技术和品牌、发展中国家生产商品的“中心—边缘”模式逐步转换成以我国为枢纽分别对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循环模式。由此我国规模宏大的制造能力、消费能力和组织能力深刻影响全球经济贸易格局,引发全球产业分工之变局,并不断塑造、提升和巩固我国的枢纽地位。

二是科技和产业变革引发全球经济动能之变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技术领域创新突破、融合发展,从新技术应用中谋求经济新动能已经为多数国家所共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间竞争的关键领域。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强国提出“再工业化”“工业4.0”战略,我国不同工业化时期叠加、大而不强的制造业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产业、技术转移模式适用性减弱,未来我国从全球市场获取新技术的难度增大,利用后发优势推动模仿式、追赶式增长无法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开放式创新成为我国的战略选择。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进入数字贸易时代,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使中小企业也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使传统不可贸易的服务业变得可贸易,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推动服务业转移加快,服务业成为我国新一轮开放的重点领域。

三是力量对比的变化引发全球治理体系之变局。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话语权不断增加,带来国际力量对比的巨变,全球治理呈现主体多元化、多极化趋势。发达国家内部由于没有解决好全球化进程中的分配问题,代表跨国垄断资本的精英阶层占有了全球化的大部分红利,中产和低收入阶层收益下降,公共政策失灵,引发了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发出“一带一路”倡议,着手建设最广泛的国际合作平台,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变革。

二、推动青岛全方位开放需把握四个关键词

着眼于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我国新一轮开放的总体战略,青岛的开放策略应从重视商品流动向重视资源整合、从重视规模提升向重视功能塑造、从重视贸易投资向重视制度创新转变,把握好“东西双向、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先行先试”四个关键词,形成青岛对外开放新优势。

东西双向。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赋予了青岛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定位,青岛作为陆海联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彰显。2018年青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货物贸易2590.4亿元,占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的48.7%。上合峰会的成功举办,使青岛西向开放的重点更加聚焦于上合组织相关国家,日益成为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东北亚乃至整个亚太的主要出海口和贸易驿站,获批创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地方经贸合作新模式。随着中日、中韩关系的回暖,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磋商再次启动,为青岛推进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协同日韩相关城市、企业西进,形成“联亚入欧”大格局提供了机遇,青岛东西双向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境内境外。从贸易大国到投资大国、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是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2012年至2018年,青岛市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463.2亿美元,实现对外直接投资126.4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已拓展至9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7个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海尔、海信、青建入选中国跨国公司百强。在新一轮开放中,青岛要探索“跨境发展、多国双园”的合作模式,既在境内建园区吸引境外投资,又在境外建园区,支持青岛企业“走出去”,打造一批本土的跨国企业,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真正实现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目标。

线上线下。统计显示全球货物贸易中超过12%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的,服务贸易中50%以上已经实现数字化。未来10—15年是数字贸易的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可达25%以上。青岛市于2014年实现了首票跨境电商商品的通关验放,但直到2016年获批成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后,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才获得较快发展,2017年、2018年分别增长13.4倍和51.8%。然而,2018年青岛市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13.4亿元,仅占全国的1%,与宁波、杭州、郑州等城市差距较大。电商平台的应用提升了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孕育新时尚、新品牌,使中小企业也具备了开拓国际市场、参与世界竞争、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青岛应发挥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全覆盖的优势,大力推动平台建设,鼓励企业用好境内外电商平台,加快新型贸易业态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开放的结合。

先行先试。抓住山东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大机遇,以更高水平开放促进青岛改革发展,通过先行先试争取更多的制度创新红利。抓紧复制已有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同时认真研究各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和试验内容,避免同质化重复试验。在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定位上突出青岛海洋特色、品牌经济的创新优势,立足制造业基础完备、海洋科研力量雄厚、对外开放枢纽门户地位突出等条件,力争在优化制造业产能布局和推进品牌培育、科技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探索。在自由贸易港的突破方向上,围绕更加充分的“一线放开”、更加全面的“区内自由”、更加集约的监管体制和接轨国际的税制安排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与国际全方位接轨,形成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推动形成青岛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举措

一是建设“海港+空港+陆港”综合枢纽,贯通对外开放的大通道。按照新一轮开放更加侧重人才、资本、技术、知识、文化等要素配置的需求,把握国际航空大都市发展的趋势,抓住建设胶东国际机场、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机遇,推动青岛“海港+空港+陆港”联动发展,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节点。

顺应世界港口向“第四代港口”升级的发展趋势,推动青岛港口基础设施和港口功能向深水化、专业化、集成化、信息化转变,建设港城融合、智慧运营、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口,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推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加快建设辐射半岛的机场集疏运体系,打造面向日韩、辐射国际的门户机场,构筑区域性航空枢纽。持续运营现有洲际直航客运航线,加大空运航线开发力度,加密国内货运航线网络,加快开发青岛—欧洲洲际定期和不定期全货机航线,逐步构建连接内陆、辐射上合组织相关国家全货机航线网络。

加快建设内陆无水港,加强和完善青岛港的服务功能,推动与国内内陆港合作,重点打造郑州、西安、乌鲁木齐三大核心内陆港,加快推进洛阳、银川、兰州、西宁、广平等内陆港建设,探索境外内陆港合作模式,显著提升青岛在欧亚大通道的位置。

打造国家沿海铁路枢纽,加快推进济青、潍莱高铁和青连、董家口疏港铁路建设,构建“五向十二线”铁路网,拓展铁路班列辐射范围,提升中亚、中蒙等国际多式联运班列的通行密度和运行质量,贯通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铁路运输大动脉。

二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打造链接全球的开放载体。从落实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提升青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维度谋划青岛开放的前沿高地,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

以大港转型建设国际邮轮港、流亭机场片区更新、前湾保税港区核心区及周边区域转型、胶东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等为重点,优化环湾区域中央商务区功能布局,集聚全球高端要素,提升服务能级,实现聚湾强心。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紧凑高效,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抓紧推动青岛保税港区董家口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争取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进一步整合优化青岛保税港区围网区域。依托青岛新机场积极争取设立空港综合保税区,依托中铁联集青岛中心站积极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开放口岸,探索建设陆港综合保税区。以青岛保税港区(含董家口保税功能拓展区)、空港综合保税区、陆港综合保税区为主体,在空间上突出陆海统筹、双向互济、综合交通枢纽等优势,申建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或自由贸易港。

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要学习总结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和国内跨区域经济合作等经验,创造性地探索“跨境双向飞地经济”模式,使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成为链接国际国内市场、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平台,提升青岛的枢纽功能和地位。

三是牢牢抓住“双招双引”这个 “牛鼻子”。如果把经济工作比作一场战役,“双招双引”就是最为重要的“第一战场”。“双招双引”是投资问题,是增长问题,是结构优化问题,是财政收入问题,当然也是就业问题,是民生改善问题。要强力发起“双招双引”攻势,把“双招双引”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战场”,实施精准的产业链招商,组成专业化招商公司进行市场化招商,引进新的资源要素,与青岛既有的资源要素组合,实现更高水平的优化配置、价值倍增。

四是深入推进企业“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层次。支持青岛“走出去”企业与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共同发起成立民营企业投资公司,以资本为纽带打造具有战略平台性质的金融控股集团,组织民营企业形成联合体共同出海。发挥好青岛市工商联和国际合作领域商会协会等的作用,支持不同行业企业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立“走出去”战略联盟,推动企业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完善“走出去”服务体系。由商务部门牵头,整合发改、海关、财政、金融等部门公共服务信息和优惠政策,成立青岛企业“走出去”公众服务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市场、项目和商务信息,在项目核准、口岸通关、外汇管理、融资支持等方面开展“多对一”“一对一”个性化服务。加快新型智库建设,为企业海外拓展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加强对外投资合作的国别环境指导,发布《对外合作国别指引手册》《国别投资经营便利化状况报告》,汇编《“走出去”典型案例》等。学习“德国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探索青岛工商中心市场化运营,在“一带一路”沿线青岛市企业投资较集中的区域加强布局,提供商务和生活服务,集聚翻译、法律、税务、人力资源等中介机构,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拓展全方位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推动宽领域开放,拓展全方位国际交流,全面提升青岛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全球化过程中的城市影响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集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积极争取航运、贸易、金融等领域国际组织区域总部,择机引进科技、文化、体育方面的国际组织。积极承办旨在推动多边合作或双边合作的非政府议事活动、重要大型国际会议、学术论坛及国际文化体育赛事活动,参与发起创建新的国际组织,竞办新成立国际组织的总部。

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支持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搭建公益性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发挥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完善多元包容的开放文化,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和国际化程度,打造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

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国际化、咨询解说国际化、无障碍设施国际化、公共场所管理国际化,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深度拓展商务旅游、会奖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国际旅游品种,提升青岛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品牌效应。

(作者单位: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