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青岛市“最美老干部”感人事迹(一)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1-15 10:21
■魏世杰登上央视《朗读者》。
■战斗英雄姜凯宣讲战斗故事。
■护士奶奶——李桂美。
■昌德松给孩子们介绍文化胡同。
■耿秋萍和她捐助过的学生照片。

在全市上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为贯彻落实市委“典型引路稳阵地”工作部署,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引导广大离退休干部为党和人民事业增添正能量,青岛市关工委、青岛市委老干部局联合开展了首届全市“最美老干部”评选活动,通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评委会评审、媒体公示等程序,评选出10位“最美老干部”。

这10位老同志是全市离退休干部的典型代表,他们退而不休、无私奉献,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本色;他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以实际行动崇德向善、奋发有为;他们激情满怀、矢志不渝,为社会发展献智出力、发光发热,在政治引领、社会治理、文化传承、扶贫攻坚、科学普及、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

时代需要楷模,社会需要榜样。我们将评选出的10位“最美老干部”的感人事迹刊登展示,旨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励广大老干部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为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殷赤子心 浓浓家国情

魏世杰,男,生于1941年,中共党员,原黄岛区科协副研究员、研究员。1964年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隐姓埋名26年,从事核武科研攻关。1996年退休后,义务宣讲“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人生,在央视《开讲啦》《朗读者》宣讲,感染教育了无数青少年;创作出版了《原子小演义》等科普图书10余本,发表了诸多科普文章,出版了长篇小说“核武三部曲”;不离不弃呵护重病三亲,善心大爱筑起温馨家园。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魏世杰1964年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转战戈壁荒滩和深山老林,隐姓埋名26年,在核九院负责高能炸药部件的性能测试,曾与两弹元勋王淦昌一起研究炸药部件。

有一次在加工高能炸药时意外爆炸,整个工号的每块砖头都被炸得粉碎,四位朝夕相处的年轻战友壮烈牺牲。类似的事故不止一次,战友的牺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没有稀释魏世杰的勇气,反而令他愈挫愈勇,他悄悄留下遗书,准备随时牺牲。坚定的信念驱使他全身心投入核武研发,主持完成了17项一、二代核武器的重要研究课题,并获核工业部奖和“两弹一星”奖章。他和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同甘共苦,为铸造我国核盾牌,贡献了全部青春和力量。

1996年退休后,魏世杰自筹5万元创办黄岛老科协,再续科技情。义务宣讲“两弹一星”精神500多场,受众超百万,登上央视《开讲啦》《朗读者》,感染教育了无数青少年。魏世杰心向下一代,用笔指引科学人生,创作出版了《原子小演义》《海洋之谜》等科普图书十余本,发表了很多科普文章。魏世杰还以核武研制为背景,结合其亲身经历,创作出版了我国唯一的核武长篇三部曲:《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禁地青春》,广受好评。魏世杰被省委宣传部聘为“2019年山东全民读书形象大使”。

魏世杰的一双儿女患精神疾病,不能自理,老伴不堪打击,精神分裂,三个病亲全靠魏世杰照顾。买菜做饭、梳头洗脸、喂饭喂药、洗衣卫生、陪床安抚……魏世杰头顶稀疏银发,冒着汗,弓着腰,喘着粗气,以不离不弃的善心,呵护着重病三亲;以不弯不屈的脊梁,撑起这个饱受磨难的家庭。

“人生有苦有乐,就像硬币的两面,面对困难,不要回避,都是可以度过去的。”魏世杰用这些话激励自己和年轻人。他始终保持忠诚于党的本色,始终保持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始终保持甘于奉献的精神,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胸怀。党委政府非常关心魏世杰的生活,协调各方为其家庭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尽最大努力解决他的后顾之忧;社会上很多热心人士也参与进来,自发地开展一些服务工作。我们衷心祝愿不平凡的魏老及家人平安幸福度过一生。

往昔戎马三十载 而今宣讲三十年

姜凯,男,生于1931年,中共党员,解放军某舰队航空兵司令部原副参谋长。1947年参军,多次荣立战功,曾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54年驾机击落美制F-47战斗机。1987年离休后,成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市民巡访团团员,义务宣讲30年,走过13个省市,演讲3461场,受众200多万人次。先后获得“全军优秀离休干部”“全国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姜凯接受组织邀请,走上了八大关街道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宣讲团的讲台,先后走进管区30多个单位共做演讲报告50余场。姜凯明白,基层的宣讲工作,既要上跟形势,与时俱进,又要下接实际,脚踏实地,要保持思想的鲜活性和经验的鲜活性。他始终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在宣讲中善于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基层工作遇到的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姜凯深入街道、社区、学校、部队、企业,对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活动情况进行调研,撰写了许多调研文章,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姜凯对宣讲活动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将宣讲活动当成了革命事业去深入研究。为了让宣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耄耋之年的姜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知识,还向中小学生请教网络知识,使自己的信息紧跟时代步伐。每次宣讲结束,姜凯还要挤出时间倾听反馈意见,以便总结新经验。

作为新市民之家的青少年教育导师,姜凯十分关注新市民青年在进城就业后可能遇到的心理压力问题,他带领五老“青少年教育顾问”队伍进驻到“新市民之家”,倾听他们所遭遇的各种问题,开发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压力宣泄法”,带领青年新市民通过运动、倾诉、暗示、模仿、互助等方式及时将不良情绪排泄出来。

姜凯同志深深地热爱宣教事业,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倾注满腔的热情,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在付出中体会着收获的快乐,在奉献中感受着成功的幸福。

作为老战士、老革命,他每年暑期都利用社区家长学校,为中小学生及家长做《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爱国主义系列讲座,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以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向听众讲述出来,内容真实感人。

姜凯同志曾说:“我不奢望成名成家,我只求我的人生比较充实些。步入社会,世态多变,不为金钱所迷,不为权利所惑。日月交替,人生交梭,人每天都在探索,在探索中逐渐成熟。”这就是他从事多年宣讲工作的内心独白,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人生态度。

新时代的“南丁格尔”

李桂美,女,1937年出生,中共党员,原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护士长,山东省首位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现年82岁的李桂美,连续从事护理事业64年,被称为全国最年长的在岗护士。她创建“李桂美护理组”,收治艾滋病、狂犬病等重症传染病人,打造全院爱心王牌;成立“李桂美志愿服务队”,播撒志愿精神;捐献奖金,设立“优秀护士基金”,激励年轻护士不断进取。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护士等。

李桂美几十年如一日以院为家,每年坚持300多个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3个小时。为让同事回家过个团圆年,她曾连续38个除夕在病房里度过,为病人洗衣做饭,陪病人一起守候新年的钟声;曾收治照料20多位外籍病人,被称为“中国妈妈”“国际母亲”;在传染病暴发时期,她曾创下带领8位护士收治192个病人的最高纪录。1993年6月16日,李桂美被授予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

1994年,按照国家政策李桂美已经可以光荣退休了。在常人眼里,李桂美奋斗了一生,已经头顶耀眼的光环,拥有了诸多荣誉,她的职业生涯完全可以完美地谢幕,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但是她没有,她说:“我离不开医院,离不开我的病人,一天不来心里就不踏实。”退休后,她毅然选择了继续回到热爱的护理岗位上、回到她日夜惦念的患者身边,她被医院聘为终身护士,每天像以前一样地上下班,不多拿一分钱工资,这一干又是25年。

2011年9月,李桂美的老伴突然去世,这个一直默默支持和理解她的人永远离开了,面对这突然的变故和打击,古稀之年的李桂美所承受的除了巨大痛苦还有无尽的愧疚。然而一周后,她又出现在医院,这也是她离开医院时间最长的一次。

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奖金是3万元人民币,对当时月工资200多元的李桂美来说,这相当于她十余年的工资。可是,李桂美将这笔奖金全部捐献给了红十字会,设立了“优秀护士基金”。2008年,市总工会为全国劳动模范发放了困难补助1.5万元,李桂美再次将这些钱捐给了红十字会用做“优秀护士基金”。

这位80多岁高龄的老人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承诺和使命,在护理岗位一线发光发热,为护理事业培养新人。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在李桂美原所在科室成立了“李桂美护理组”,这个集危、难、险、重为一体的诊疗科室在李桂美精神的感召下,成长起了一大批优秀的护理骨干,“李桂美护理组”也多次被评为卫生系统优秀服务品牌。

半个多世纪的奉献与坚守还在继续,李桂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白衣天使,将新时代南丁格尔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吾生有涯 奉献无涯

昌德松,男,1932年出生,中共党员,莱西市院上镇教育委员会工会原主席,1991年退休。他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创办文化庭院。2008年起,先后创建六条主题鲜明的文化胡同,打造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基地。2010年创建社区家庭道德书屋,藏书4000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同时建立路边书报阅读点、大型宣传专栏,打造书香社区。2013年,组建“五老”志愿者巡逻队,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昌德松深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注重家教家风建设,创办了一个文化庭院,在墙壁上写上励志诗词,画上励志壁画,写下励志格言。在浓厚文化气息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下,孩子们天天在进步。当教师的女儿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荣获青岛市“最美教师”和青岛市“孝亲敬老、爱心飞扬”杯先进个人;儿子业余练成一手好书法,是青岛市书法协会会员,曾获“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近二十年,有上千名中小学生及家长慕名前去文化庭院参观。

2008年,为了宣传奥运会,昌德松投资千余元买来水泥、涂料、颜色、笔墨等,自己动手清理粉刷,设计板块、查找资料、书写绘画,建起了“百米奥运胡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十八大召开后,昌德松深受鼓舞,办起了第二条百米文化胡同,170多幅宣传画面错落有致地安排在200多米长的胡同墙面上。2017年又办起法制教育文化胡同,宣传宪法、刑法等,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处罚条例及案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2018年秋天,他成立了志愿者团队,办起了红色胡同、传统文化胡同、社区文化胡同、法德教育胡同、关爱成长胡同、时光印象胡同等六条文化胡同,每条都有特色鲜明的主题,被市有关部门确定为中小学生校外教育基地、青少年思想道德基地和法治教育基地等。

2010年,昌德松在征得老伴同意后,将对外出租每年收入近万元的两间南屋收回,办起了家庭书屋。再将自家的原有藏书拿出,又投资万元购置一批批新图书,老伴帮他打理,免费借书,还开展读书有奖活动,引导青少年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目前,书屋藏书4000余册。十八大以来,为方便居民读书看报,还创办路边书报阅读站,方便来往群众。

昌德松是水集街道永兴街社区老干部党支部书记、老干部协会会长,兼社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一名优秀的“五老志愿者”。2013年,昌德松组建了一支由10名平均年龄70岁的退休老干部为主体的“五老志愿者”巡逻队,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每天带领老干部志愿者在沿沟河水塘边巡逻10余公里,防止孩子溺水。

2015年、2016年,他的家庭分别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两次进京受奖,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二十八载捐资助学 搭起千人希望之路

耿秋萍,女,生于1932年,原胶南县外贸公司职工,200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休后的耿秋萍与老伴儿参加原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站,开启了28年的捐资助学之路。她带动了1500多人加入了爱心团队,累计捐款150多万元,帮助10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其中她个人捐赠达10多万元,资助了50多名贫困学生。教导三个儿子加入公益队伍,共同将捐资助学事业进行到底。

1991年5月,退休后的耿秋萍与老伴儿总想再为社会做点贡献,当年5月,耿秋萍原单位外贸进出口公司成立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站,她和丈夫主动参加,从此开始了资助贫困学生之路,一干就是28年。

两位老人先后到十几处乡镇摸底,掌握贫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并联系更多的离退休老干部出钱、出物资助贫困学生。到1995年8月,他们累计为100多名贫困学生找到了资助人,同时自己也结对资助了10多名学生。1996年5月,在原胶南市关工委、教育局等部门支持下,耿秋萍夫妇建立了全市贫困学生档案,还设计了“希望工程光荣卡”,将贫困学生的照片、基本情况填写卡上,交给资助人,作为捐资助学的荣誉证书,既确保了救助工作规范化进行,也激发了资助人的积极性。

正当臧兴望、耿秋萍夫妇捐资助学公益活动影响日益扩大、各项工作步入规范化道路的时候,1998年8月,耿秋萍被确诊身患乳腺癌,需住院治疗。但她仍挂念着资助贫困孩子的事,于是病房就成了他们捐资助学的办公室。2003年10月,臧兴望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纤维化疾病,徘徊在生死边缘。即便是这样,他还是没有放弃奉献爱心的行动。

住院期间,臧兴望、耿秋萍还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他们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争取实现多年来的心愿。2004年12月21日上午,原胶南市人民医院保健楼105房间内挂起了党旗,为两位老人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

2005年9月21日,臧兴望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75岁。老伴的离去,耿秋萍一下子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自己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到底能不能将捐资助学事业进行到底呢?想想与老伴最初的约定,想想老伴临终前的嘱托,想想自己这些年来的坚守,耿秋萍擦干眼泪,独自挑起捐资助学的重担,继续为希望工程事业奔走。2012年,80岁的耿秋萍因当年手术留下后遗症,造成右手麻木,给生活带来不便,写字困难,再加上年老体弱,严重地影响了捐资助学事业,她决定将爱心接力棒交给下一代。

在母亲的影响下,三个儿子接过父母的爱心传递棒,继续为捐资助学事业做出无私的奉献,谱写着一首大爱之歌,影响带动着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捐资助学的行列,为贫困学生圆梦、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