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潮生是故乡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0-07-06 13:55
■小珠山太平庵遗址。
西海岸新区博物馆供图
■城阳白沙河运动公园内的胡峄阳雕塑。
■城阳胡峄阳文化馆内的胡公祠。
本版摄影 王 雷

32

大珠山:一道清风相连的半岛风景

对于不少市民和游客来说,提起大珠山,最先想到的便是璨若紫色烟霞的杜鹃花海。每逢三、四月份,漫山杜鹃竞相开放,美若仙境。

在青岛坊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西天瑶池的一位仙女,在游玩时把自己戴的手链弄断了线,手链的珠子散落到人间,其中有两颗落到了黄海岸边。时间一长,珠子变成了山,一颗是大珠山,一颗是小珠山。

大珠山坐落于西海岸新区,呈西北东南走向,三面临海,突出于灵山、古镇口两湾之间,南北长约20多千米,直插入海,宽约5千米,总面积约65平方千米。大珠山山体庞大而集中,支脉很少。主峰大寨顶,海拔486米。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绿,是一道清风相连的半岛风景。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篆修的《胶州志》载:“小珠山,千岩攒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大珠山绵亘百余里,东插入海,势如巨鳌,二山错立,天表。云气,出没不绝,夏尤滃蔚,望之累累若珠,真奇观也。”大珠山自古素有“岸海名山”美誉,古《胶州志》称它为“州中第一胜地”,还把大珠山和小珠山披云裹雾的景象誉为“双珠嵌云”,列当地八景之首。

据史料记载,大珠山所处原胶南市境,古为琅琊,是青岛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这里置琅琊邑,称“东境上邑”,当时人们赞誉这里为“东方胜地”。

关于大珠山一名的由来,唐代《封氏闻见记》称,“密州之东,临海有二山。南曰大珠,北曰小珠。相传云仙人朱仲所居也。”后来雅传为大珠山。千百年来,大珠山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被赋予了美丽的传说。

1994年,胶南市大珠山风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如今当我们登高远眺,便可看到形状多样的奇峰怪石。山南峰面海,状如楼,为望海楼。望海楼东南有帽子峰。帽子峰南有小帽子峰,再南为湘子门。帽子峰西北临海处,岸陡水深,有小口子港,再北有古镇口炮台遗址。主峰大寨顶东北有阔落山、金把顶,再西北有玉泉山。临公路屹立者为黄石坎,坎东北有崆峒山,亦名崆峒寨。崆峒寨西北有松山,东北山岭逶迤直抵市区西南之峰山……

当然,大珠山不仅有风姿独秀景致迷人的自然风景,还有由众多文物古迹汇聚而成的人文景观。据青岛西海岸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介绍,大珠山景区文旅资源丰富,有建于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石窟,重修于金大定年间的石门古寺,山中还有墓塔林、麻衣庵、朱朝洞、吟诗台、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隐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遗迹;景区奇峰异石众多,其中尤以天然大佛、神龟望月、双豚戏珠、高山蛙鸣、巨鳄下山、壁虎觅食等最为著名,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示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向世人讲述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此外,大珠山独特的风貌特征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据《胶州志》载,胶州王僴,诸城刘翼、明代李澄中等人都到过大珠山。同时,由于历代游人络绎不绝,还给大珠山留下了不少诗句、刻石和名人手迹。其中,位于石门寺南的“赛诗台”便是其中之一。“赛诗台”东西向,北侧高约5米,东西长5米,南北宽2.8米,磨石面积长1.6米,宽0.9米,上面镌刻隶书五言绝句,“苍霭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据传,明末清初诸城名士刘子羽、李澄中、胶州名士王无竟等曾在此石上赏景品茶吟诗,故名“赛诗台”。诗乃胶州名士王无竟所留。

杨琪琪

33

小珠山:齐长城穿越古今

山谷空幽,草木葱郁,泉水潺潺……这便是与大珠山遥相呼应的另一颗明珠,小珠山。

小珠山坐落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古代隶属胶州沾化乡,清宣统三年(1911)为朱仲区。其属崂山山系,为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山地,是西海岸最高的山体。山脉呈东南、西北走向,长约13千米,宽约8千米,境内有名称的山峰就有40余座,主峰大顶海拔724.9米。整个地形南高北低。境内东、北部低洼地为山间盆地和小平原。

小珠山之高,在不少资料中有所记载,《胶州志》云,小珠千岩赞空,两峰特起,万山皆在其下;清乾隆抄本《灵山卫志·山川》中这样描述:“小珠山,近卫诸山之总名也。在卫城西北,距城三里余,势压沧溟,气通霄汉。云岚覆掩,则雨候也。峰峦翘出者,远眺二百余里,其最高者为大顶,朝望日出,赤光万道,状如光球,摩荡于宏涛巨浪之上。”

小珠山名胜古迹众多,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齐长城就穿越小珠山主峰。此外,小珠山也是佛教文化的圣地,始建于唐代的朝阳寺,明代白云寺,全真教华山派的太平庵等寺观庙宇,丰富了小珠山的文化内涵。

其中,朝阳寺遗址2005年公布为青岛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文献记载,朝阳寺建于唐代,寺内殿台楼阁、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如今,寺庙早已废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仅存高2米余的寺院南墙以及观音阁基台,基台砖石砌。山门面南,拱形,高宽各2.5米,进深5米,门券上方嵌长方形石板,镌刻楷书,上款“时大明崇祯四年建”,中款“观音阁”。遗址内有座泉名“龙泉”,泉水甘冽,常年不涸。门前山涧上有石板桥可通南岸。

石钟楼位于小珠山西麓崮岭西南,古有庙宇现仅存一座石钟楼,钟楼为亭式建筑,通体石质建材,高4米,四根方形石柱,石基正方形,长宽各3米。亭顶由两块巨石雕凿而成,飞檐,四角攒顶,角檐如翼,亭顶每面雕12条瓦楞,每面檐下雕12条檐椽。

太平庵位于小珠山西麓,博胜苑景区东北隅。庵中碑文记载,太平庵几经圮废,现在的太平庵是清末重修而成。太平庵包括门楼、钟楼、三官殿、道士住房和门口600余年树龄的银杏树。其中,三官殿和钟楼仅剩残垣。院中西侧并排竖立清嘉庆四年(1799)、十九年(1814)“重修太平庵碑”和光绪八年(1822)立“庵产四至碑”。此外,门口东侧有一通清代石碑,碑文磨泐不清,另有一通碑已作供桌。

除了历史文化资源,小珠山还拥有众多造型奇特的山石,以主峰大顶、九道梁子、大黑涧等分布最多,其中金鸡石、望夫石、姜公背姜婆、釜台筒等惟妙惟肖、形象逼真。主峰大顶与白石顶南北对峙,上有天门、天桥,其后有垂背石、船石、直楼;其前有万人井(清泉)、石角石、瀑布石、穿心石、纱帽石、尖顶涧、仙人迹;大顶之东有卧单石、黄牙口、五顶山,山东坡腰间有天然洞两处,一是东距杨七岭村三公里的“白云洞”,洞口不易攀登,洞顶常年滴水不止;另一处是东南距杨七岭村二公理半的鬼子石洞,洞口窄小,斜向伸入,高约二米,宽约五米,长约十米。在白石顶前还有一天然石洞,名“白石洞”,洞口向东南,洞分上、中、下三层,可容纳二百多人左右,但洞口仅可一人进出。

杨琪琪

34

胡峄阳:民间学者亦真亦幻的民间记忆

“大歉不歉,大难不难,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流传三百多年的这句老话,在今天青岛即墨、崂山、城阳一带的老人们口中还会念叨,而它最初却出自一位土著的民间学者胡峄阳之口。

胡峄阳是何许人?清代《即墨县志》有载,胡峄阳生有异禀,精研《周易》,于书无所不读。传说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民间流传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县志中的一篇极为动人:清乾隆二十三年冬,有海上打鱼者数人到流亭拜访胡峄阳的儿子胡映藜,说:日下遇海风,木筏随海浪漂了一昼夜,不知有几千里,后漂到了一处海岛。岛上百花盛开,温暖如春,有天然洞穴,但是没有室。只见一块丈余见方石板上,晒满了大如鸡蛋的红枣。一位老者坐在石旁,相貌清古。打鱼者主动与老者说话,老者却不作答。只是见他们饥饿难耐,就分给每人一个大红枣,让他们充饥。说来也怪,只吃了一个大红枣竟然饱了。老者随后对他们说:“东南风已经起了,赶快回去吧。”打鱼者询问老者姓名籍贯,老者问:“你们知道即墨流亭这个地方吗?”老者说:“那就是我的故里。你们到流亭后对胡映藜说,好好为人。他的老父在仙岛上很快乐。”

众人乘着东南风返航,第二天中午便登岸回家了,虽然在海上漂泊了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但是谁也不饿。三天后,他们来到流亭找到胡映藜的家,这时才知道胡峄阳先生已去世四十年了……

类似的传说,或帮穷扶贫,济世救人;或优化物产,造福百姓;或扶正驱邪,劝人向善;或显灵济世,逢险化夷;或惩恶扬善,匡扶正义……有超过两百个之多,至今在以城阳区为中心的老青岛人口中口耳相延,流传不息,甚至演化为区域性的民间信仰,形成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2014年胡峄阳纳入到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而那些传说本身所具有的朴素美好的“真实性”,也让讲述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讲“真人事迹”;听的人也自认不是在听神话,是在听“真事儿”。

然而现实中的胡峄阳究竟做了哪些惊天动地的伟业,才受到世人如此笃信绵长的礼拜?

1639年,胡峄阳生于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的一个书香世家。幼年时,由于他就读的流亭家塾靠近大集,其父如孟母三迁一般将他转至僻静的洼里塾馆。这个生性倔强、叛逆的少年,16岁时便做了一件让乡里人刮目的事儿,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那一年他赴莱州府参加科举考试复试,那时为防夹带材料作弊,考生要经过监场者搜身后才能进入考场。原本就对清初的剃发留辫、易装政策极为抵触的胡峄阳将脱衣搜身视作侮辱,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并发誓终身不仕。

著书立说,教书育人,成为胡峄阳此后的人生主题。他留下超过10部学术著作,秉持儒家“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贯穿理学思想,涵纳诸子百家。所著的《易经征实》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清初山东著名的《周易》研究者,他运用易经,对山川地理气象环境的研究极其精深,也因此说出了广传后世的喻世名言“大歉不歉,大难不难,千难万难,不离崂山”,成为300年来青岛一地民众的爱乡之语。

而在这些著书立说之中,对于当地民间影响最为深远的则是家训。《竹庐家聒》和《女闲》,其中《竹庐家聒》以乡间用语讲“家庭之常”;主张“教先急务”,把严防子弟沾染恶习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平淡踏实的生活态度。地域化的平民家训,反映出的是清初青岛地区的民风与礼治。

如今在青岛城阳、即墨两区仍有胡氏家族的后裔绵延生息,胡维村是胡氏家族第19代后人,对于胡氏家训,他总结四个字:孝、忠、义、睦。在后辈心目中,这位老祖宗一生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做的就是读书、著书和教育后代的平常事。

从小听着胡峄阳故事长大的青岛学者刘世杰,将这位土著知识分子的民间超级影响力归于他所生所长、一生都不曾远离的这一方土地。“流亭自古为人文繁盛之地。这一带有城子、西宅子头、半阡子等龙山文化,冷家沙沟岳石文化;商周以来则留有霸王台、西窑顶、财贝沟等古遗址。西北三公里处是汉代的不其城;今天的铁骑山下还有汉代大儒郑玄讲学的康成书院遗址;流经流亭域内的白沙河两岸曾经有华阳书院、下书院、上书院、崂山书院、青峪书院、北投书院、玉蕊楼、镜缘楼、太古堂等书院学馆,另外,形成于明代的流亭市集是胶东半岛著名的大集之一,附近的女姑口则是千年古码头,带来海陆文化交流的便捷……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氛围都为并没有走出故土的胡峄阳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积累和视野,而对于知识的崇敬与仰望也使之最终完成了神人的交互。

如今,生活在今天青岛流亭地区的胡氏宗族已有600年的历史,这个从外来移民发展而成的平民宗族,依托宗祠、族谱、合族公议、家训的传统,维系其存在和运行,由此构成胡氏特有的宗族文化,他们修建的胡峄阳文化产业园也在继续挖掘、整理、保护、利用和光大着祖先胡峄阳传承的文化遗产,富足一地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记者: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