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更新 提升生活品质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01-07 16:11

刘振磊

城市更新是对老旧城区进行升级改造,从而发展新产业、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区域活力的过程。青岛从上世纪90年代市政府东迁开始,以中山路为代表的老城区就进入了城市更新的视野,先后多次改造更新,在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种更新思路也得到了充分的实践验证。多年来,青岛市大力推进老旧城区更新,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更新工作思路,城市更新在新旧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老城区功能日趋完善。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岛城市发展总趋势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城市更新方兴未艾,老城区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准确把握区域核心文化特征,尊重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

所谓更新是一个新旧结合、有机更替的过程,并非简单的除旧布新。要重视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善,更要注重区域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延续,维持好原有的城市物质印记和社会网络,它们构成了一个城市自我认同的核心要义,一方面成为维系城市居民共同历史记忆的联结纽带,另一方面也是对外来游客追寻历史印记的尊重与关照。

青岛应当以老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总抓手,大力推动历史城区的保护更新,保护并复兴28平方公里历史城区、13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城区更新的首要任务就是继承历史印记,把每一个建筑群及其环境作整体来理解,精准把握这一区域的核心特征和关键印记,在尊重历史原貌基础上进行功能提升,彰显历史城区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青岛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大力发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努力凸显不同街区的历史特征,突出“劈柴院”、德式建筑群、国企工厂等不同时代风格、不同文化圈层的典型特征,在空间上消除违建等差异元素的影响,从而使这些老城区的特征更加清晰地表达出来,凝聚起统一、协调的区域城市肌理,进一步凸显城市的历史厚重感。

深刻把握区域发展滞后的原因,精准布局适合老城区的新兴产业

老城区之所以衰落,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和人口的双重转移,进而带动了资本的流出。可以说,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的核心驱动力量,推动着城市不断新陈代谢。要从根本上激发老城区活力,就必须寻找适合这一区域的新兴产业,有了产业才能吸引人口、提升经济活力。

青岛中部老城区有着百年工业的历史传承,历经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和近年来“腾笼换鸟”的产业变革,老工业区多数产业已经转移,新产业尚未成型,急需通过城市更新来发掘、建设一批适合老工业区的新兴产业,在保护人文历史、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激活居民就业、增加区域人气。

应当看到,老城区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城市旧区以居住为首要功能,产业重心转向商务、零售、娱乐和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城市更新应当因势利导,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的发展需要,对历史工业遗址进行保护性修缮,结合产城融合发展布局,大力发展设计和研发等工业上游产业、金融和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展览和教育等消费性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实现老城区与新产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实现人才聚集,不断改善居民就业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城市更新的基本目的就是满足居民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城市更新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居民,满足社区居民对安全、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需求,获得居民真心认可和大力支持配合。

人们心怀历史但身在现代,熟悉现代科技文明却又好奇历史的沧桑厚重。城市更新应当把现代生活和旧区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赋予老城区现代化生活场景的便利和舒适,吸引更多的人气,促使老城区焕发生机。

首先,城市更新要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求和精神消费需求,以“人的尺度”来布局城市要素。在同一街区中应集聚商业、住宅、办公、休闲等多种不同的功能,实现城市要素的完整性及布局的协调性,强化交通管道建设,增强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从而促进各区域错位协同发展。

其次,城市更新要保证多样性,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保持城区功能多样性,一方面是服务民生、大力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城市发展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必然需求。因此,城市更新应当高度重视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中来发现民意、整合需求,从对老城区的专业审辨中提炼规划、建设思路,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更新成果人民共享,促进社区的全面复兴。

统筹全域发展格局,持之以恒推进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个投入巨大但产出缓慢的改造过程,我们对历史文脉的理解也在不断修正与完善,因此,这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小步快跑、久久为功是城市更新的典型特征。

青岛推进城市更新工作以来,在一些片区反复探索、验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城市更新工作更加重视统筹规划,在整体把握街区文化特征之下,科学规划老旧街区布局和环境提升,经济社会效果日益显现。“劈柴院”为代表的市井平民文化、国棉厂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正在不断的城市更新中凝练提升,成为当地最为显著的文化符号。

在这场城市发展的耐力比赛中,更新质量和综合效益是评价更新成效的基本标准。因此,在更新过程中,引入市场观念,重视投资有效性,充分调动各类存量资源,吸引社会专业力量建设运营,是城市更新持续推进的重要方式。青岛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多元投入,通过政府国有投资平台,积极引入央企和民企力量,在四方路、黄台路等一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中引入专业运营力量策划新兴产业,特别注重提升项目改造的长期效益。

在城市更新中,应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并避免大拆大建,突出地域特色,宁肯慢一点也不能急于求成,让精细化治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在耐心决策、细致谋划、精致执行的过程中实现城区功能的渐进式迭代更新,进而推进社区的综合复兴。

将硬件改造与柔性治理结合起来,让城市更具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城市更新直接影响老城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益,更新工作必须汇聚民意、凝聚民心,注重在平等信任基础上进行充分交流沟通,充分体现政策的民意基础和治理温度。

城市更新要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让社区居民具体地、现实地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决策建议、规划布局以及改造运营中来,在工作的各个阶段,相关单位都应当与社区居民认真商量、充分沟通,找到社区居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充分地把社区居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城市更新中来,确保城市更新共建、共治和共享。

诸多经验证明,在城市治理中积极推进民主协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主体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获得更加优良的城市治理绩效。因此,应畅通多方共建合作渠道,实施协同治理。构建政府、居民、企业和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畅通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多元化渠道,遇事多协商、一事一协商,将定期协商与特定协商结合起来,凝聚各方共识与建设性力量,共促城市更新取得更优效益。

此外,应当把城市更新与城市运营有机融合起来,在改造之初就坚持全流程运营思维,密切关注更新后城区变化带来的诸多影响,充分运用智慧城市的“数字孪生”功能,动态监控老城区的功能需求转换、产业就业变化、人口流动等因素,实现城市更新的全流程监控与精细化治理。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