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以进促稳 先立后破

来源:大众日报发布时间:2024-01-16 10:47
  □ 贺 洋

  ■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中求进”,此后每年中央经济会议都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当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更加凸显了“稳”的重要性
  ■要尽可能避免出台收缩性政策,重大政策出台前应与相关市场主体充分沟通,避免误读和过度解读。要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十二字工作方针,这给未来一年的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点。全面把握十二字方针中“稳”与“进”、“立”与“破”的关系,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理解十二字方针内涵

 
  十二字方针是对近年经济工作经验的全面、客观总结,指明了应对当前经济运行困难和挑战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深化了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的基本面是保障经济运行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保持经济基本面的稳定既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不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纵向历史对比看,还是从国际横向对比看,稳定的基本面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独特禀赋。201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稳中求进”,此后每年中央经济会议都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当前,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更加凸显了“稳”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协调性,增强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应对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维护好经济回升向好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另一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球有76个国家和地区将举行大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增加,叠加大国博弈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深度调整的态势不会改变。为此,要保持战略定力,未雨绸缪、主动应变,稳妥应对外部冲击。
  主动求进,为“稳”创造有利条件。“进”强调积极进取、主动作为,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迈出更大步伐。经济运行中的各类困难和挑战不会自发消退,必须通过主动求进增加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影响、带动正向循环、提振市场预期,谋求战略上的主动。去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头一年,不少市场主体仍受困于疫情疤痕效应的影响。在回升向好的基础上,2024年经济社会运行有望全面恢复正常,社会预期逐步改善,市场投资进一步活跃,国内市场活力稳步释放。因此,当前经济运行所处的“坐标方位”内在地要求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更加主动作为,抢占先机、把握时机、推动转机。通过综合施策,持续改善市场主体经营状况,激发经济体系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要正视经济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处理应对,把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先立后破,在稳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平稳转型。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一个相互联系、运动不息、动态演进的复杂系统,既受当前发展状况的约束,也受各类经济性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回升向好的关键节点,对各类政策的敏感性有所增加。同时,我国经济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民生、环保等各领域均需同时出台多项改革政策,使得各项政策协同的难度和要求进一步提升。此外,市场信息高频波动,市场主体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难度提高也可能产生预期混乱。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出台收缩性政策,重大政策出台前应与相关市场主体充分沟通,避免误读和过度解读。要增强宏观政策的一致性,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准确把握十二字方针重点

 
  经济工作更加主动求进。当前我国宏观形势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宏观政策更加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在发展中实现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切实增强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以改革进一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增加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
  坚持高质量发展的“硬道理”。稳定宏观大盘不能走“大水漫灌”的老路,必须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做好工作布局。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了今年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强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意味着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主动求“立”的重点领域。要积极、全面推动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领域重点工作,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空间。
  强调宏观政策的协调。会议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既包括“立”与“破”工作思路上的协调,也包括非经济性政策和经济性政策的协调,还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内部协调。如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合成谬误等问题,在稳定的前提下有序推动问题的化解。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同时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防止出台和及时纠正不利于市场预期的政策。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放大合力,提高政策的有效性,提高宏观政策和微观感受的一致性。


  坚定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信心

 
  十二字方针指明了未来一年经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经济光明论具有坚持的基础,应进一步坚定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信心。
  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根本保障。西方政党政治下,执政党和在野党往往为特定利益群体“代言”,经济政策难以通过结构性改革触及经济运行中的“真问题”。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经济工作布局从来不为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谋私利。我国具备保障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客观制度基础和主观政治意愿,对经济发展的内部问题和外部挑战能够长远规划、统筹应对、系统布局。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出坚实步伐,为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韧性的提升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内在基础。从历史看,大国经济的崛起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先例。大国经济总是在内部的周期性波动和外部的持续性冲击中逐步走向成熟。判断一国经济实力的强弱既要看其总量,更要看其应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韧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各项合力持续凝聚,应对内外部冲击的韧性不断增强。随着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稳步化解,以及国有企业、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改革的深化推进,阻碍国内大循环的堵点有序化解,各类市场主体的内生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释放,各类资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持续提升。
  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为我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有14多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在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是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业体系,创造了全球近三成的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2023年我国出口在全球占比预计14%-15%,将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2023年汽车出口规模突破500万辆大关,超过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不少国际媒体表示与中国经济“脱钩”既行不通,也不现实。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重要作用不可替代。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