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定文化自信中担负起时代使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1-22 11:03

  冯 锋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所在,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依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现着整体的共同积淀和记忆,也体现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能否找到正确道路,关键就在于是否坚持了文化自信,是否实现了同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所在,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精神依托。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现着整体的共同积淀和记忆,也体现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凝聚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发展能否找到正确道路,关键就在于是否坚持了文化自信,是否实现了同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沃土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一个背离或抛弃其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一定是对其传统文化特别是其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展。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沉淀和凝练了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些精神内核早已融入中国人民的骨髓血液,凝结成中国人民的优秀基因,成为中国人民的独特气质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根基。可以说,没有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滋养,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当然也不会有今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由一个具有辉煌发展历史、曾经创造了世界领先文明、对人类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东方文明大国,逐渐衰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方仁人志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提出并实践过各种救国方案,但均以失败而告终。诞生于民族危难之中的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和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传承发展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这四个方面从时间上相互衔接、从内容上有机结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从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没有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探索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没有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也不会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因此,中华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和源泉,是培育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沃土,正是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实的文化底蕴和厚重的文明底色。

  坚持“两个结合”才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在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之路上,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实现了进一步结合,领导人民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新面貌,古老的中国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和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一历史时期,大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顶层设计,小到科学教育卫生乃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不断实现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推进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明确了哪些基本内核需要继承和坚守,哪些内容形式可以丰富和创新,领导全国人民开启了以思想解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征程。其间最值得称赞的是勇于突破了把社会主义理解为“公有制+计划经济”的铁律,在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首次将这两个不能和平共处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长远发展。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坚持和创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等优良传统的坚持和创新,同时还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必须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积淀中去探寻答案。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提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判断,这些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明确提出的“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同时也表明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道路、理论、制度以及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自觉性等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由此可见,推进实现“两个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题中之意。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度和广度,深化了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在原有要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又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从广义上来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个大概念,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和文化,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本质上归结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贯穿于其他三个自信中,又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本源,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中,影响人们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和认同。任何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只有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认同。

  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党自成立以来就不断致力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重丰富自身的文化涵养,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个重要思想理论的诞生,使我们倍增了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自信。从制度层面看,制度自信是以文化自信支撑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不同文明类型各有自己的优长,各国必须建构在自身文明基础上的国家政治发展道路,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制度模式。

  展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上,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继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激发和涵养文化自信这个精气神,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深厚的历史依据,更加牢固的底气支撑。既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又要秉持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和大力弘扬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不断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赓续历史文脉和传承中华文明中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华彩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