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4-04-11 11:18

  贾圆鑫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目的是从精神层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建设。

  第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夯实根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从本质上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一种文化认同,是各族群众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实现情感连接,进而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心灵层面的“精神共同体”。要着眼于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在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深厚底蕴和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第二,挖掘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以凝聚共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深入挖掘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通过构建系统、完整的视觉表达体系,唤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心灵共鸣,凝聚起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共识。在表达内容上,要将具有共同性、代表性、引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比如长江、故宫、汉服、旗袍等。在表达形式上,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效果。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10集大型纪录片《共和国符号》,通过多元化表达方式,将符号本身所凝聚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力量娓娓道来,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第三,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以增进归属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鼓励各民族人口流动与融居,在加强各民族广泛联系的过程中,增进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情感归属。当下,首先要以实施“三项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牵引,全面开展民族团结交融行动。其次,以“三区”(民族示范社区、民族示范园区、民族示范景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动互嵌式社会环境构建。其中,民族示范社区建设,要围绕“融”字做文章,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民族示范园区建设,要围绕“特”字下功夫,针对园区的特性打造不同类别的园区;民族示范景区建设,要围绕“浸”字求突破,力争让游客在沉浸式旅游中感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强化纽带作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强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桥梁纽带作用。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文字不通,各民族之间就难以彼此了解和交流互鉴。“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的普及率为80.72%。也就是说全国仍有近20%的人无法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会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程度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实现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应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