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市南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瞄准民生痛点、难点,从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细微处推进改革创新,用最短的周期、尽最大的可能办好民生所向、发展所需,小切口解决大难题,“微改革”服务“大民生”,不断增强群众的改革获得感,让人民群众能充分享受改革的实惠和红利,实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个“共享”泊车位
市南区是青岛市主城核心区,老旧小区多、人口密度大,很多老小区没有配套地下停车位,居民停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走进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台南路1号小区,映入眼帘的是绿树成荫的广场和停放整齐的车辆,虽然不是“人车分流”小区,但每次有车辆驶入驶出,物业工作人员都会在旁引导,保障居民出行安全。但在过去,小区也面临过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
“最近我们重新梳理了一下,小区现有车位120个,但居民实际用车300多辆,治理乱停车的难题非得从‘根子’上解决不可。”面对众口难调的情况,小区业委会主任曲寿山邀请小区里几位党员中心户坐在一起,召开党员“吹风会”,讨论解决居民停车问题,并形成解决方案。
在大家集思广益下,业委会制作了《给居民的一封信》,小区党员们分组进户入门,挨家挨户收集业主意见。与业主们广泛沟通后,业委会发现治理的难点在于缺少停车管理制度,多层业主和高层业主的停车收费标准不统一,车位施划不合理、分配不均匀,小区停车管理出现“一区两治”的局面,居民对此意见很大。随后,曲寿山带领党员们又召开“吐槽会”,大家结合业主意见再次深入交流,“台南路1号泊车管理暂行规定”初稿就此形成,不久后,经过小区业主大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实施。
“重新划分车位以后,大家都自觉遵守规定,再也不乱停车了,还多了几个‘探亲车位’,停车2小时内免费、12小时内5元封顶,太方便了!”小区居民王先生感叹道。通过让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小区在破解停车难题的同时,团结凝聚业主们的共识,车位租赁收益也从以往的每年4万元增长至每年14万元,小区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在小区中的“人气”和“底气”不断提升。
聚焦停车难题,截至目前,市南区已成功开放共享天福苑小区、鹏程花园、颐中高山小区等13个住宅小区,释放共享泊位677个。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实施以来,市南区共建成投用停车场35处,新增停车泊位5000余个,累计释放共享泊位2.1万余个。
一张“午休”小桌椅
最近,在青岛基隆路小学,学生们开心于拥有了“神奇”的可躺式课桌椅。“新学期,学校对硬件设施升级改造,为一年级到四年级所有班级换上了可躺式课桌椅。孩子们只需轻轻一转按钮、一推后背靠椅,便能迅速把椅子放平,享受舒适、放松的午休时光。”学校相关负责人于书韬介绍。
以前,学生们只能趴在课桌上午休,不利于颈椎、眼睛的健康,可躺式课桌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科学的休息环境。目前,青岛基隆路小学在一至四年级全覆盖、五六年级部分班级试用,“午休时间,孩子得到了很好的休息,缓解了疲劳,下午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每天看到孩子放学时精神满满,我们更放心了。”家长们对新课桌椅表示很满意。
“可躺式课桌椅的引入,不仅是教学硬件设施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教育工作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致力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于书韬说。
为提高学生午休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市南区率先在全市范围内以区域统筹的方式实施了“午休式课桌椅”更新试点工作。2023年为具备条件的7所中小学配备了1660套午休式课桌椅,2024年为具备条件的3所小学配备了1035套午休式课桌椅。
一扇服务“小蓝窗”
近日,一个个“小蓝窗”开始在市南区大街小巷流动,工作人员现场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受到群众欢迎。这是市南区首创的“就享家”流动就业服务窗口,将“微服务”窗口搬到了大街小巷。
除了分布在大街小巷的“流动窗口”,市南区还在社区居民相对方便、集中地段建立“就享家”就业服务站,服务站集政策宣传、求职登记、岗位推荐、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于一体。今年以来,市南区对“就帮帮”服务全面改革升级,创新开展“就享家”服务,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通过建圈强链、建站设窗等多个渠道,实现居民就业有岗位、创业有舞台、培训有项目,帮助辖区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创业。
“如果您有求职、创业、培训、人社政策咨询等方面的需求,可扫码登记您的需求及联系方式,市南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专员将与您联系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市南区人社局的公众号平台上真诚写道。“每周播报,播您需要。”不少社区居民记住了这个宣传语。就业服务播报每周都更新一期,在市南人社微服务公众号和街道办事处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转发。市南区人社局工作人员精选适合辖区失业人员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经常咨询的业务问题,形成播报内容向街道社区推送,实现岗位、政策、服务直达企业和居民。
“食堂最近忙不过来,能不能帮我们就近招个厨师?”秀湛路社区助老食堂负责人姜莎就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社区提出招聘需求。“好的,我们将招聘岗位发布出去进行宣传推广。”当晚,姜莎便接到了应聘电话。居民需要家门口的就业岗位,企业也需要住在附近的员工,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金门路街道人社中心工作人员徐凤霞帮扶了一位特殊的失业人员孙女士。孙女士是一名残疾人,多次创业失败,家庭比较困难。徐凤霞考虑到孙女士的身体状况,便为其详细介绍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孙女士了解后非常感兴趣,不久,她就在自家附近的花店找到了工作。徐凤霞立即联系市南区残联帮助孙女士认定残疾就业困难人员,并为其办理灵活性就业登记和灵活性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解决后顾之忧。
在推进就业创业帮扶过程中,市南区锻造精准对接链条,优化帮扶流程,推行“1223”精准对接模式,通过模式创新提供靶向就业服务,2023年以来,共帮扶1.5万名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率90%以上,帮扶1000余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和见习。
一处“暖新驿站”
珠海路街道辛家庄社区辖区餐饮业户集聚,外卖需求量巨大,为了让“外卖小哥”能够更好开展送餐工作,市南区探索建成爱购商圈党群服务驿站,成为青岛市首个集“小哥驿站”“社区网格驿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驿站。在服务驿站里,外卖员可以享受餐间休息、手机充电、大脑充能、政策获取、民生咨询等服务。与此同时,商圈和广场内业户既能开“头脑风暴会”,又能享受站内直播间直播设施。
“没想到,我的心愿这么快就实现了。”在爱购商场党群服务驿站,一位快递小哥笑着说。他曾在辛家庄社区的一个小卡片上写下自己的“微心愿”:希望在居住小区设置快递代收点。辛家庄社区党委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生活,用“微服务”“微改革”换来的是新就业群体归属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不断提升。
硬件设施改善只是第一步,如何为新就业群体送上贴近实际需求的关怀是更为重要的一环。在八大峡街道,“红新”工作室紧扣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小哥抢单、跑单时间紧迫的工作特点,制定了贴合户外工作需要的四项服务,送上了优化快捷服务的绿色通道大礼包、优化职业规划服务的技能提升大礼包、优化暖“新”服务的身心健康大礼包、优化红色传承服务的“新新向党”大礼包。“街道还积极为我们提供技能提升培训,为我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外卖骑手郭鹏飞说。
据介绍,针对新就业群体就业方式灵活、权益保障弱、归属感不强、社会认同感低等特点,市南区持续加强关爱,凝聚力量,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提供劳动保障、政策支持和法律援助等贴心“微服务”,用活党群服务中心,升级打造“暖新驿站”,创新推出“小哥”早餐会,发动共建单位认领“微心愿”百余条,有效提升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满意度和获得感。 (王 玮)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