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诗歌,看见青岛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11-02 13:28

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营造城市文学氛围,“一起步就高光”之后期待全面升级

 


■“诗歌与海洋”论坛。
 

■“诗歌快闪”活动。
 

■“诗歌遇见电影”论坛。   本版摄影 王 雷

 

       在首届青岛诗歌节开幕第二天早上,欧阳江河的运动鞋鞋底坏了。他带着玩笑的口吻回忆,“我在距离青岛美术馆(“当代诗歌写作”名家讲座现场)十五步的地方踩到了一块石头,鞋子烂了,这双鞋我穿了很多年,在西班牙买的。”两位有心的听众为他买了双青岛老布鞋,欧阳江河坐在美术馆的台阶上换鞋,穿着它完成了诗歌节的全部行程,“老布鞋很舒服”,在闭幕式上他还朗诵了自己的诗作《一夜肖邦》。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显然是青岛文学史上最高规格的诗歌活动,也是今年国内文学界的顶级阵容活动之一。这项活动集结了当下诗歌写作现场的一线创作者,从国际诗坛巨擘阿多尼斯、汉语写作的殿堂级诗人到鲁迅文学奖的新晋获奖者,15位与会嘉宾无一不带着重量级文学奖项而来,即便是参加文学与电影跨界对谈的电影导演万玛才旦也拿过四项小说奖,文学实力不容小觑。然而从“西班牙球鞋”换“青岛老布鞋”的趣闻来看,诗歌节的嘉宾非常亲民、随和,与注重造型、流量和神秘感的明星迥异。诗歌节期间,青岛人明显发觉自己朋友圈里的诗行多了,诗人合照多了,连带的阅读、写作也增多了,从良友书坊到八大关莫奈花园再到地铁诗歌快闪,岛城诗歌爱好者从深潜的生活中浮出来。我们发现,诗人和诗歌就在青岛人的身边。以诗歌剖开青岛,看见蕴藏于市民生活中的诗意海海。

  从一个诗歌节对青岛城市文化的“催化”,进一步探讨文学对于城市文化的“筑基”作用,显然是青岛“诗歌节”+“海洋文学周”的题中之意。到底哪一行诗能代表真正的青岛城市精神?在城市传播角度上,诗歌的门槛较低,入口宽阔,它的功能却显然被低估了,远未释放应有的能量。在研讨现场韩东表示:“写一首关于青岛海洋的诗歌,不能只是在题目上体现青岛、结尾标一句‘写于青岛’,还必须真的让别人一读一听,就能感觉到这的确是在写青岛,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这种求新求真的创作性是文学的任务。”剖开诗歌,得到青岛;剖开青岛,又得到诗歌。诗歌和文学不仅是青岛人“诗意地栖居”的表达,更是在音乐、电影、美术等城市文化项类之外又一道坡长雪厚的赛道。

  无用,也是大用

  在策划人欧阳江河看来,首届青岛诗歌节处在国际级水准,也是一个跟城市匹配的成功诗歌节。“诗歌节的影响力大不大、关注度高不高,一定跟请的诗人有关。其次,诗歌节一定跟本地的条件、认知和创造力有关。青岛作为一个国家级的临海城市,它的诗歌节的定位是‘海洋与城市’,海洋是文明概念也是空间、自然、时间的概念,这个主题也体现了城市的本地性。文学海洋以青岛为立足点,把海洋引导向文学的方向、心灵的方向。”欧阳江河对青岛本地执行团队高度认可,“这次活动的组织团队非常优秀,活动的层次清晰,又有交叉跨界。每位诗人都能跟观众直接面对面,读者交流的渠道是打开的,又有圈层的选择。同时加入了钢琴、电影、书画展与诗歌的跨界。总体来说,青岛既为一线写作者提供了专业探讨的平台,探讨最高端、最前沿的诗歌问题,同时也让读者有机会与诗人探讨我们的写作。就海洋文学而言,青岛诗歌节跟其他城市是截然不同的定位,很有机会引领海洋文学的发展。”

  在众多与会名家里,来自南京的韩东比较特殊,他既是著名诗人,写下了《有关大雁塔》《你见过大海》等名作,也是著名小说家、电影导演,执导的电影《在码头》入围了釜山国际电影节。即便在南京,韩东也鲜少参加文学活动,此次来到青岛,也是他自求学时代之后时隔40年再次遇见青岛的海。在韩东看来,这一代诗人的任务,是在“现代汉语诗歌下半场”解决语言的“无用性”。“新诗整个100年历史,它伴随着现代汉语的成熟而来。在我看来,现代汉语诗歌上半场下半场各50年,上半场从现代汉语诗歌的创身开始,戴望舒、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的作品,使用的语言正在创身期。语言和诗歌的互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是下半场的亲历者,诗人们在较为成熟的语言上创作。语言首先是一个工具,但是语言中华美的部分、奢侈的部分就在于它的无用。语言的文学艺术价值就体现在它的无用性。”韩东认为,“我们诗人针对语言的工作就是扩张它的无用性,无用是针对实用而言,无用但是有大用,可能对人的灵魂、心灵的塑造都是有用的。相对于古汉语来说,我们现在的句子变长了,有一些人怀念古汉语的言简意赅。为了一个语言的华美、语言的色彩、语言的温度,让句子变长也是一种实验,这个领域里可以很多元。”

  在当下这个短视频时代、流量时代,还能期待年轻人回归文学吗?还能期待新的文学偶像的出现吗?韩东对这个问题抱着开放的心态,“时代变了,文学和诗歌不可能、也不要奢望成为一个很火很红的东西。我们应该把文学艺术当成一种非常高级的、高档的艺术,所以我提倡艺术精神,我们的诗里有普及的层面也有高级的层面。”韩东和欧阳江河都深度参与了电影的创作,韩东拿电影作为例子,“电影本来是面对大众的产品,但是也发展出来文艺片、观念电影、艺术片,走向非常小众的区域。虽然脱离了面对大众的功能,但是这些小众电影发明的电影语言、手法、艺术实验会反过来被大众电影借鉴,比如蒙太奇、长镜头等在商业电影里运用得很好。反观诗歌怎么回到读者当中,不一定是直接的。我们诗人的工作不是孤芳自赏,不是立竿见影地要求有大众的反映,要和大众分享,它的途径可能是曲折漫长的。”

  长在城市亮点上的诗歌节

  城市与诗歌的关联,在诗歌节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南京201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文学之都”之后,江南诗歌节、凤凰台诗歌节、南京国际诗歌节相继创办,而在文学界颇有影响力的柔刚诗歌奖(创立于1992年)也自22届起由南京大学承办。“海上诗派”著名诗人陈东东介绍,“上海比较有特点的诗歌节叫作市民诗歌节,让诗歌走进里弄,诗人们走进养老院去朗诵,为市民送上诗歌。外滩渡轮每年8月总有几天广告空档,于是广告公司拿出一点赞助,支持我们在轮渡上做诗歌节。我们做的是‘24小时读诗’,从下午2:00开始在轮渡上不停地读诗,包括大学生诗社、海外诗人等都参与其中,轮渡不停,读诗的人也不停。上海国际文学周有个诗歌专场,就是坐在游轮上从外滩十六铺开到吴淞口,大家全程坐在船上朗诵诗歌,看沿途夜景。”

  按照规划,青岛诗歌节将以两年一届的节奏举行。欧阳江河坦言,他对下一届的诗歌节已经有了大致的设想。“希望两年后,我们可以邀请国际一流诗人、国内诗人,搭建对接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另一个设想是跨界,这一届青岛诗歌节实现了音乐、电影和诗歌的跨界,下一届可以考虑青岛的当代美术、小说和戏曲跟诗歌的跨界。”

  韩东表示,“南京的文学氛围比较好,好就好在宽松,写作的人互相支持。顶级的诗歌节邀请顶级诗人来,大家对于诗歌的感受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南京有一种尊重文学的氛围,大家会及时发现优秀的年轻人。我不想用‘提携’这个词,搞得好像是你有恩于对方。其实这是写作者的本能,就像是托尔斯泰看到了高尔基的作品,逢人便推荐。而高尔基对推荐叶塞宁也有同样的热情。作家对好的东西要有一种敏锐,我们不能是功利的,也不是做任务,就是写作者对美好事物、对天才的一种本能的尊敬喜爱,这就够了。”

  海洋文学的青岛探索

  作为国际海洋文学周的重头戏之一,“‘诗歌与海洋’国际海洋文学对话”也是国内少有的对海洋文学的学术探讨。在诗歌节嘉宾、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看来,海洋文学领域大有可为,“海洋文学属于现代文明的范畴。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虽然海洋边界很长,但一直缺少以海洋现代化商贸为基础的文化。现在国家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需要大力拓展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和文化文明匹配的艺术形式就是海洋文学。青岛的城市特色可以通过海洋主题、现代化主题的艺术创造来扩展文化内涵和外延。汉语新诗缺少这方面的内容,青岛为我们提供了内容创作的空间;以此为特色长期经营,青岛的海洋文学大有可为。”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与青岛联合主办,张清华表示,诗歌节只是一个时段,可以更进一步打造日常性的文学平台,“北师大写作中心可以跟青岛合作,设立常态化的机制,邀请诗人、艺术家来创作、讲学、交流。青岛需要在文化上形成特色和优势,应该把诗歌节、诗歌文化纳入整个城市文化架构里。同时,青岛的文学爱好者非常多,群众基础非常好。”欧阳江河也探讨了青岛设立诗歌博物馆、文学写作中心的可能性,“我们有个初步设想,在青岛建立一个写作中心,让作家轮换常驻,甚至可以请外国诗人。这种国际写作模式已经很成熟,我自己就曾经在德国斯图加特的写作中心住过半年。如果青岛能够通过类似的写作驻留计划吸引一流文学家入驻,把自己的创作、生活、生命融入这里,同时每周与青岛的高校学子开展交流活动,对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和影响力非常有帮助。”

  透过现代文学史,欧阳江河注意到了青岛文学定位的意趣,“老舍在这里写了《骆驼祥子》,沈从文、郭沫若、郁达夫都在这里写出了优秀作品,甚至远至清代的蒲松龄也在青岛写了很多名篇,这说明外地作家到青岛创作是有传统的。在当代文学史的格局和语境里,青岛有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但还是缺少国家级的文学大奖。顶级作家的写作本身可以形成流派,诞生里程碑式的作品。青岛整体的文学底蕴和气氛非常浓厚,我们希望一方面引进外地的一流作家,同时培养青岛本土的作家,把影响力和资源带回来。”

记者:王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