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第一行诗写在青岛海面上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11-02 14:06

首届青岛诗歌节四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助阵“跨界”“海洋”“诗歌+”多主题文学活动现场

 

  文学海洋,诗意青岛。9月25日,“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在奥帆中心情人坝拉开帷幕。

  作为一个集结了当下汉语诗坛一线阵容的诗歌节,“青岛诗歌节”邀请了15位一线文学家与会,其中臧棣、韩东、路也、薛庆国四位第八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度)获奖者助阵盛会,享誉国际的著名诗人阿多尼斯担任线上嘉宾,可谓阵容鼎盛。作为岛城首个“完整形态”诗歌节,它的内容超越了诗会层面,充分体现了青岛丰富的文化特色——在诗歌节期间,诗歌与影视、诗歌与音乐、诗歌与城市快闪多层次结合,以“跨界”的形式将青岛的艺术符号与文学特色深度勾兑。

  在当下,年轻诗人越来越受热捧,但是年轻消费者却离诗歌和严肃文学的距离越来越远,“诗歌人口”面临老化、萎缩的双重问题。能否让年轻人享受“人生第一个诗歌节”、“第一口纯文学乳汁”,甚至写下“我的第一行诗”,是衡量诗歌节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对于城市来说,文学占文化内涵相当大比重,与文学相观照的影视、音乐、绘画艺术组成了城市的艺术魅力。对照被联合国授予“文学之都”的南京、发掘了刘慈欣为代表的中国科幻文学阵容的“科幻之都”成都,青岛如何凸显城市文学特色,如何将海洋文学、人文积淀转化为文学产能,“青岛诗歌节”给出了极具包容性和现实力量的回答。

  立足诗歌,拥抱海洋

  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由青岛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万美和顺(青岛)文化传播公司承办。文学周邀请了邱华栋、欧阳江河、西川、张清华、韩东、陈东东、臧棣、赵野、胡弦、蓝蓝、路也、阿多尼斯(线上)、薛庆国(线上)、万玛才旦、王小鲁等15位国内外著名文学人士参与,文学活动包括情人坝上诵诗、名家讲座、诗歌论坛、“诗歌遇见电影”、诗人作家书画展、中外著名诗人云对话、地铁诗歌快闪、海滩诗歌音乐酒会等内容。就嘉宾阵容来看,青岛诗歌节可以说是一部缩略版现代汉语诗歌四十年发展史,从朦胧诗时期的主将,到“诗歌到语言为止”的首倡者,到学院派诗歌、海上诗派、女性主义诗歌等众多诗歌支脉的代表诗人,嘉宾阵容充满了文学能量和文学史价值。

  另一方面,大海一直被认为最富含诗意的物理介质,“海洋文学周”也将海洋文学与青岛深度连接,为青岛文学给出了地理和文学心理的指向。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高建刚表示,诗歌自古就是城市的最好载体,承载着城市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青岛从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的城市特点在山海风光的突显下充满诗性;同时青岛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起就因闻一多、臧克家、陈梦家、王亚平、汪静之、杨唤等诗人在这里的创作和生活,相比同类其他城市多了一份诗脉积淀,因此青岛举行大型城市诗歌节是具有深厚的人文传统和明显的艺术优势的。”

  海洋一直是青岛的文学母题之一,诗歌也是青岛的文学礼祭。2016年青岛方所书店开业,按照传统,店员们在开业现场朗诵诗歌,选择了蒋浩的《海的形状》和臧棣的《人在青岛》。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表示,“海洋文学就是指以海洋为中心或与海洋有关的文学创作,它属于以题材为中心的泛类型文学,它其实是不同频的,是因经验积累形成的创作积累,像青岛作家盛文强(著有《渔具列传》《海怪简史》)的海洋类耕耘也与他的生命经验有关,是很自然的延伸和题材关注。”

  青岛诗人小西9月份刚推出了新诗集《深蓝》,她对发生在自己城市里的这一文学盛事充满期待,“诗歌与每个城市都有紧密的联系,青岛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海滨城市,每个沙滩、每座山、每条路上行走的人群都像涌动的海水,在这里体现了‘诗意的栖居’。海洋与文学、海洋与诗歌的关系本身含有一种隐喻,就是大海的包容性。青岛诗歌有着大海的包容性,青岛诗人也在进行探索性写作,有传统的也有先锋的,这种包容性在我们这个城市也是非常可贵的。”

  “诗歌+”展现跨界魅力

  本届青岛诗歌节突出了“跨界”主题,“诗歌+”展现了文学艺术的柔性。开幕式当晚以“交响音诗”的形式奏响序幕,郎朗师妹、钢琴诗人罗维将示范钢琴艺术与诗性演奏的结合;诗歌节期间,主办方邀请了作家、导演万玛才旦作“诗歌遇见电影”的主题交流,与观众分享他执导的电影《气球》;诗歌节还邀请了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跟欧阳江河、西川、张清华、薛庆国举行“海洋与沙漠”国际诗歌云对话,阿多尼斯《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风的作品之目录》都是国内读者钟爱的诗集。“当代诗歌写作”主题名家讲座将让青岛读者与诗人零距离接触;首届青岛诗歌节作家书画展将展出欧阳江河、西川、胡弦等诗人的书画作品、诗人手稿。“诗歌与海洋”国际海洋文学的对话、“城市·地铁·大海”诗歌之夜闭幕式等活动更是异彩纷呈。跨国界的诗歌交流,跨艺术行业的诗性交流,让诗歌节的深度、广度、多维度全面呈现。

  对于城市文学发展来说,找到擅长的母题,更要有类似诗歌节、文学节的大型活动做长期扶持。近三年来,青岛打造的“青岛新年诗会”品牌活动备受国内诗坛瞩目;而青岛诗歌节计划两年举办一届,必将是对青岛文学艺术活动的重大升级,臧杰认为:“此次活动实现了青岛举办本土大型文学活动的夙愿,这不是自娱自乐,而是八面来风。相比较而言,诗歌活动是个更容易、更具广泛性的入口。我最看重诗歌节的一面,就是引入。青岛一直是个有优渥节会资源的城市,办节的道理,其实是城市文化艺术氛围的发动,有持续的发动,就有持续的提升和持续的影响。青岛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经济和产业是硬指标,而文学艺术是软指标,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相生相长。”

  年轻人的第一行诗

  作为一门需要破圈的艺术,诗歌不仅需要一流的写作者,还需要年轻人的关注、参与、创作。本届诗歌节还推出了地铁诗歌快闪活动,在年轻人最集中的场域实现诗歌的“破圈”。作为青岛新生代女诗人的代表,“桂鱼”自身写诗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7年诗人谢颐城在青岛举办诗歌班,形成了一股写诗热潮,从诗歌班走出的学员写诗非常积极。”坚持至今的桂鱼仍然以每天一首的速度创作诗歌,“比较理想的城市诗歌写作应该是有一个诗歌群,激发十几个人写同题诗歌,由几个活跃的诗人向周边辐射。像这次诗歌节,为青岛的诗歌注入了力量,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与一线诗人的面对面。平时我们读诗集,看诗人访谈,在文本上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在文本里的诗歌体验终不如面对面的在场交流,直接对话意义更大。诗歌在文本传达时丢失的东西,在面对面交流时得到了更强的传输。”

  一个城市为什么需要文学?在桂鱼看来,“文学是城市精神的侧写。普及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文学是最大众化的途径。它描述的场景让你向往,大街小巷的故事让你产生兴趣。”大众对一个城市的向往,往往通过文学艺术的途径表达出来,因而有了“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等进入口语、成为广告语的诗句。诗人小西对武汉“诗歌地铁”印象深刻,桂鱼则对作家陈丹燕笔下的“上海三部曲”过目难忘,而小说《繁花》也通过作家金宇澄、导演王家卫的接力打造,成为上海海派文化的又一个文学符号。用文学塑造城市文化面貌,构建城市人文吸引力,“首届青岛诗歌节暨国际海洋文学周”将年轻的诗行写在青岛的海面上。

  本版摄影 王 雷

记者:王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