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一号工程”:让历史城区更“活”也更“火”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2-12-21 13:16

完成保护修缮19.6万平方米,宁阳路银鱼巷、济宁支路、海泊路、高密路开街,各类文旅节会、展演活动举办400余场

 

▲中山路再现超高人气。

 

小朋友“打卡”大鲍岛。刘栋 摄
 

  城市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生产的空间,也是历史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如何让老城焕新貌,如何在保护中导入新兴业态、注入新活力,是几乎每一座城市都要面对的挑战。12月2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生动实践”主题系列发布会,介绍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攻坚行动实践情况。

  历史城区是青岛城市的起源地、文化的发祥地,传承着青岛人的记忆,承载着青岛人的乡愁。今年,青岛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推进,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与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丰富发展产业业态、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等有机结合,抢抓全省旅游发展大会观摩的历史性机遇,“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5A景区创建和老城区申遗工作。

  建立“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建筑单体”三级保护规划体系

  好项目离不开好规划。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坚持高起点规划,通过专家全程参与、部门联合审查等方式,分层级建立保护规划体系,为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引方向。

  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陈卫华介绍,青岛已建立“历史城区、文化街区、建筑单体”三级保护规划体系。历史城区层面,在编制完成《中山路及周边区域保护更新规划》的基础上,又组织编制了店招导则、公厕布局、交通停车、公园绿化等7个百姓重点关注领域的专项规划,科学指导街区和单体层面的规划编制。文化街区层面,完成劈柴院、四方路等10余片百姓关注度高的街区设计方案,对城市风貌开展系统研究和整体修复。建筑单体层面,依据历史信息,恢复建筑原貌,按照保护建筑“一栋一策”原则,完成500余处建筑修缮方案编制。

  完成历史城区保护修缮19.6万平方米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里院建筑,是青岛特有的文化符号,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里院之于青岛,就如四合院之于北京,石库门之于上海,是青岛的根和魂。”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规划建设部副部长王文超介绍,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初”原则,通过“绣花式还原”做好保留和传承工作。以备受市民关注的大鲍岛片区为例,目前已完成大鲍岛片区87处里院建筑、历史建筑“一院一档”的挖掘整理工作。

  针对部分老建筑结构老化、传承工艺难觅、原有材料缺失等情况,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副局长苏昌海介绍,结合建筑图纸和档案资料充分挖掘建筑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通过对建筑饰面层钻芯取样,分析建筑材料的粒径配比、色彩及绘制年代等信息,复刻经典工艺做法,留住历史风貌特色,再现老城肌理街景。

  记者了解到,青岛今年已超额完成保护修缮工作。2022年计划完成保护修缮15万平方米,实际完成19.6万平方米,另有在建8万平方米,真正做到修旧如旧,提升老街区的整体环境。以位于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区域的圣心修道院旧址为例,在修复前,通过查阅历史照片、图纸,分析建筑的价值要素,先开展病害检测、钻芯取样,之后对取样开展实验室分析,分析其原材料的成分,再原样恢复,确保价值要素不流失。

  同时,重点做好立面修缮工作。中山路两侧建筑延续了青岛城市风貌精髓,见证了百年城市发展史,是青岛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最优秀、最集中的区域。今年完成中山路两侧建筑外立面修缮共计15万平方米,恢复了城市记忆、延续了城市文脉。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已入选山东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

  此外,同步整治协同区域。将历史街区中的一般建筑聚集区划定为风貌协同整治区域,开展了立面、屋面、门头店招、院落环境等整治工作,2022年计划完成协同区域整治14万平方米,实际完成40余万平方米、另有在建6万平方米,切实提升老城区整体风貌,实现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的同步提升。

  目前,港区项目也在顺利推进当中。邮轮港集装箱部落项目提前6个月完工,成功打造港区首个市民亲海休闲娱乐空间项目;启动区地下道路及基础设施、航运金融中心、世界之眼3个项目按时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已开工建设,山东港口国际健康管理中心、055地下空间、RCEP博览中心、环海湾海洋金融中心4个项目已发布招拍挂公告,一二号码头加固一期实现年内开工,实现邮轮港区和历史城区的联动发展。

  中山路城市记忆馆、里院展览馆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秉持“对历史敬畏、为现在服务、替未来着想”的理念,采取用档案“活”文史、“活”老城的创新思路,提供系列化档案文史支撑,深度赋能城市更新建设。

  整合全市档案资源,为老建筑更新提供关键性历史支撑。实现市档案馆、市城建档案馆和市房产档案馆“三馆联动”,汇聚全市档案资源,及时为修缮项目提供原始档案资料支撑。全年共为122栋重点历史风貌建筑、20余条道路修缮查阅提供所需各类档案资料、建筑图纸5000余件,内容涵盖房屋信息、工程设计图纸、历史加盖修缮及部分房主或商铺等关键性的历史信息,确保了老建筑修缮有图可查,有据可依。

  搭建多维宣展平台,立体推广历史城区文化传播。为了丰富市民游客了解历史城区的途径,策划布展的市南区中山路城市记忆馆和市北区里院展览馆已开门纳客,运用虚拟现实、艺术营造和创意视觉科技元素,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目前已接待游客10万余人,成为老城区的新晋网红打卡地。同步加大全市60处名人故居保护开发力度,让市民游客感受名人故居文化的魅力。组织专家召开里院文化专题研讨会,讨论确定大鲍岛区域范围、里院定义及数量等,连结民间收藏资源,收集整理城区、街道、每栋建筑背后的故事,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城市可记忆”。通过多维度推广老城区的文化传播,吸引更多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增加对青岛老城文化的认识、认同和传播。

  引入特色餐饮、文化艺术、休闲体验等136家重点业态

  保护更新是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如何让历史城区“活”起来、“火”起来,实现西部老城区的复兴发展,发布会现场也给出了答案。

  丰富提升产业业态,推动建筑保护修缮与业态植入有机融合。合理规划历史街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构建功能优化、业态新颖的区域产业体系。在保护更新的同时开展业态落地,同步做好管理运营前瞻性探索和研究。截至目前,共引入特色餐饮、文化艺术、休闲体验等136家重点业态,运营面积6.4万平方米。宁阳路银鱼巷、济宁支路、海泊路、高密路已顺利开街,青啤1903、荷田水铺、南枝小馆等网红店铺相继开业运营。

  举办多主题节会活动,以文化艺术唤醒百年老城时尚活力。组织开展“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首届上街里啤酒节、国际青年艺术节、“邮活力·邮精彩”国际邮轮节、首届大鲍岛杯够级大赛等大型文旅节会活动。创新开展青岛老城艺术展演季系列活动,交响乐、京剧、儿童剧等专业剧节目在三江里、广兴里等里院轮番上演。通过青岛夜色美·城市音乐角演出、露天电影播映等多维度立体化形式,让市民游客感受老城新型文化空间独特的艺术魅力。创新沉浸式戏剧《里院》入围国家文旅部2022年度剧本扶持工程入选名单。截至目前,共举办各类文旅节会、展演活动400余场,再现了中山路人流攒动、车流不息的超高人气。

  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筹建老城文化讲解队伍。强化历史街区的文化主题,实现区域旅游的整体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中山路、大鲍岛区域的旅游导览标识、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民游客休闲旅游的“微度假、微旅游”体验感。加强志愿者及导游讲解员队伍建设,已招募志愿者近百人,正式讲解员三十余人,注册导游超过三百人,聘请专家开展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为讲好“老城故事”奠定基础。

记者:王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