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景,精彩宜人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08-28 11:02

■浮山森林公园一角。

■太平山上的青岛电视塔。王 雷 摄

■俯瞰浮山森林公园。王 雷 摄

 

  山在窗外,海在脚下,城在岸边。每天,这种令很多青岛人熟悉、感动的城市风景亲切蓬勃地延展开来。山海情深,向左是曼妙旖旎的海岸线,向右是绿意婆娑的山景线。

  窗外一声春。《青岛市公园城市建设规划(2021-2035)》于今年3月底前编制完成并印发实施。今年,我市启动了7个山头公园整治,其中,太平山中央公园、浮山森林公园已在4月底前完成绿道贯通工作并向市民开放。无限风景在山光,刷新着城市的外在“颜值”和内在“品质”,提升了市民宜居幸福指数,强化了青岛的山景美学符号,亦拓展了青岛山景“文旅+”的边界,让这座滨海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愈加丰盈多元。

  强化“红瓦绿树”,城市风貌锦上添花

  “关于山普遍的幽深气质,青岛人体味不到。”很多青岛本地人有着这样的印象:青岛的山很多都在闹市区,四面八方通向车水马龙,清新悦目而欣欣向荣,充溢着大隐隐于市的亲和力,像是老百姓自家的后花园。

  正如琴岛作家协会主席戴升尧所言,青岛的山景犹如一片闹市中的“绿野仙踪”。青翠欲滴的空气仿佛充盈着浓郁的荷尔蒙味道,让青岛更像是一座恋爱中的城市。恰似某首歌中唱的“这是一个恋爱中的地方,微雨后的空气醉得我突然想为你写诗,每条街每一棵树的位置都那么的合适,仿佛一切都是为了爱而设置……”

  “看海的元素充满了让内地人对青岛心驰神往的坚强理由,但对于土生土长的青岛人而言,多年传承下来的对山的好感,让他们斩钉截铁地中意于依山而建、可登高望远的‘山光’房。”住在太平山中央公园附近的居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一览众山小”的居高临下感,既可远远地看海又可以避开海雾。“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意生活扑面而来。

  这种推窗见绿的幸福,是很青岛、很熨帖、很祥和的私家感觉。青岛是独特的丘陵地势地貌,在青岛的市区地图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绿色,那是几十个山头的标志。从山头鸟瞰,远处浪花朵朵,近处红瓦绿荫,处处入画,景景动人,宁静而迷人。

  山光处处,与海景遥相呼应,是岛城秀色的另一经典。

  北京游客陈蒂是第一次来青岛。“道不宽,路曲曲折折,弯弯绕绕,似乎要把青岛的美都隐匿在不经意的回旋之中。”他与家人初来青岛旅游,吃惊青岛竟有如此崎岖的山。

  记者从青岛市档案局了解到,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青岛市政府精心规划建设的十大山头公园是观象山、观海山、信号山、青岛山、太平山、贮水山、北岭山、嘉定山、烟墩山、楼山。十大山头像明珠一样地分布于各个区内,苍翠叠嶂,山花烂漫,亭台楼榭,长廊幽幽,一步一景,有着中国园林特有的典雅精致。

  “十大山头山势大多不高,爬上每座山的山顶不过十几分钟。虽然山势不险,但登临每座山头所观风光却是各有特色,每座山头所观景色都从不同角度让你感受到了山城之美。”青岛画家薛波在老城区住了多年,他有着这样的感受。

  4月27日,太平山中央公园、浮山森林公园基本建成后正式对外开放。记者在走访几座山头公园时看到,由于青岛市区的山多,因此,很多道路因山就势,山体和道路自然衔接,路与路之间毫无生硬之处。那些不胜颠簸但古韵悠悠的石阶路,主干道旁边的支路,从容不迫地顺山势蜿蜒,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很多有一步一重天的视觉冲击。一些赏心悦目的老房子也随性地撒在山坡上,与浓密的植被达成默契,造就了城市“红瓦绿树”的风景名片。山色交相辉映,自然环境与建筑、道路关系的相得益彰,堪称经典的和谐之美。

  “山城风貌的缘起,青岛的某些街口看似寻常,实则暗藏幽梦,别有洞天。外地人初到青岛,无不感慨这是一座近似迷宫的城市。”薛波感慨于青岛山景的魅力,“绿树成荫、崎岖蜿蜒的不规则街道,构成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幽深。比如江苏路、苏州路、伏龙路、观象一路、龙山路、莱芜一路这个六街交汇的六街通衢,无疑成为山城青岛方位感之复杂、交通之畅行通达,但道路缺乏方向概念的最有说服力的佐证。”

  青岛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侍锦则认为,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的气质,城市更新中对山头公园的打造无疑会强化这种风貌特征。同时,山的伟岸,海的胸怀,在互相交融的自然风貌中形成一种城市的特殊气场和历史文脉。山景作为一个青岛的风貌、文化、精神,与海的包容、宽广的胸怀,其实在潜移默化中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诚实、大气、包容的城市精神。

  打造“一刻钟山景圈”,幸福指数持续走高

  今年,青岛推进城市更新建设,下大气力建设和治理山头公园,让更多市民可以拥有了“一刻钟山景圈”,共享“山景之缤纷”的高品质公园生活。

  “青岛老人管登山游览叫‘耍山’,这是一种贴切又俏皮的形容。”市民姜国蕾告诉记者,“青岛人‘耍山’根本不用远足到郊外,分布于小区周遭的山头公园,无一例外地被林林总总的民居包围,老百姓上山基本上是出了家门,拔腿就去。登高望远,休闲健身,实在美哉。太平山、浮山以及其他山头公园整治后,‘耍山’更有意趣了。”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这是青岛作为滨海城市的另一张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在城市更新中,“山城融合、山城互动”“以山带城、以城托山”,让浮山、太平山、象耳山、老虎山、大珠山、小珠山等山头公园,与崂山、小鱼山、信号山等名声在外的青岛“山景”资源一道,打造“海滨风景、公园生活、魅力都市”的山头公园旅游地标,在“快旅慢享”的新文旅概念中,在山头公园这个天然氧吧中,慢慢地、细细地一览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气质、不同特点的风貌与风光。

  “在青岛本地人心目中,滨海步行道像一条天然的珍珠项链,是非常适合健身、游走的海景大道。”摄影家何毅拍摄了诸多青岛的山头公园照片。他介绍,今年以来,太平山和浮山的绿道在城市更新中绿意蓬勃、脱颖而出,宛若一条绿丝带,串联起不同的景观节点和山水人文,成为青岛健身达人和市民可骑行、可慢跑、可赏景的沉浸式快乐打卡的美丽绿道。

  查理斯·莱托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中阐释了这样的观点,绿道就是沿着山脊线等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于太平山与浮山等青岛的山头公园绿道而言,就像是一个会客厅与后花园,承载起休闲慢游、体育健身等诸多功能,如同人体的毛细血管,打通了城市的“五脏六腑”。

  “浮山戴帽大雨要来”,这是青岛人耳熟能详的一句民间谚语。一座拥有自己人文俗语的山脉,必然也是一座深得人心、深入人心的城市之山。

  “浮山是青岛市区内海拔最高的山,东西长5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达7平方公里,跨市南、市北、崂山三区,是青岛主城区面积最大的山头公园,被誉为‘城市绿肺’。”据负责浮山森林公园建设整治的工作人员介绍,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整治建设后的青岛浮山森林公园自开放后,以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呈现在游人面前。

  浮山是崂山西南的延伸,海拔高度不到400米,有九座山峰排列,自西向东分别是西峰、大学峰、二贤峰、神笔峰、仙砚峰、雏凤顶、卧龙顶、浮山顶和东峰,地势西部平坦,东部险要。开放之后,长13.5公里的浮山森林公园绿道全线贯通,导览图标注的入口多达27个。

  “浮山主要的出入口有宁德路,燕儿岛路、青大一路,青大三路、海宁路、山东头、劲松五路、同乐三路,银川东路等,都有出入口,可环游浮山。”近年来,青岛作家过客的笔触以“浮山”居多,也被看作是写浮山最多的一位作家。他认为,浮山之美之胜,不仅仅在于其峻峭秀拔,更在于它人文荟萃,历史积淀深厚。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巨大花岗岩体就取自浮山。

  有人说,最能体现当下城市更新与城市夜景的地标,莫过于7.9公里的太平山绿道。尤其暮春时节,樱花绽放,这里处处是光影胜景。小西湖、公园喷泉、樱花大道、欢乐丛林乐园、电视塔、景观桥、彩虹栈道等地标中,夹杂着花园、溪流、松林、竹林等不同的区域令人心旷神怡,每处皆可圈可点。尤其延安一路景观桥夜景斑斓,从空中俯瞰仿佛是一条光芒四射的旖旎飘带。在湛山寺一带远眺海边,煞是“夜”闹,光影交叠的灯光秀流光溢彩,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资料显示,太平山原称“会山”,海拔150余米。德占时期,称其“伊尔梯斯山”,建有炮台,日占后改称“旭山”,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定名“太平山”。太平山1984年封山建园,1986年建成开放。整治后的太平山中央公园依山傍海,面向太平角、汇泉湾、八大关疗养区及第一、第二、第三海水浴场等前海旅游风景区,占地203公顷,将现有的青岛中山公园、青岛动物园、青岛植物园和青岛榉林公园重新规划,合为一体。依托太平山而建的太平山景区,是青岛市区最大的一处以自然山林和林木、花卉等动植物景观为主体的风景区,是青岛的登高观景地之一。

  熟悉太平山的青岛人有着这样的感觉,太平山几乎是被青岛的烟火包围得最稠密的山脉之一,周边有中山公园、湛山寺、电视塔等城市重要的地标式景点,也临近多个居民区,还有多条连接山前山后的顺畅小路。尤其是早晨,常有各路人马从不同方向翻越山头,边看看应季花草、听林间鸟语,边去赶早市,购买最新鲜的果蔬与海鲜。

  近年来,太平山观光索道因为电视剧《送你一朵小红花》成为年轻人热衷打卡的网红地标。坐上剧中男女主角同款的索道,山风婆娑,绿满双眸,远处是海天一色的青岛海岸线,近处是蓬蓬勃勃的山野风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青岛城市气质,由此处诗意升腾。太平山索道一行,仿佛在青岛的山海画卷中缓缓前行……

  讲好人文故事,放大山景优势

  山景是一座城市的美学标签,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青岛人文历史学者刘逸尘和王栋表示,青岛在城市更新建设和治理山头公园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山景区的历史资源发掘利用,讲好山景故事,为城市文旅资源的丰富提供厚重的人文底蕴。

  “比如,信号山原名大石头山,青岛建置前,当地居民就有端午登山,采艾蒿、拉露水,祈福消灾的习俗。德国强租青岛后,在山顶建立信号台,悬挂各类航标及气象、风力标志,并在山上建立无线电台及占领青岛纪念碑。这一时期最早称都沛禄山,后改为棣德利山,国人称为挂旗山。后依山建设园林,在东南坡上建总督官邸。日占青岛后,以其指挥官神尾光臣的名字更名为神尾山。中国收回青岛后,1923年定名为信号山并沿用至今。”刘逸尘说,上世纪三十年代, 随着周边街道的建设和定名,信号山地处“龙江路”“龙华路”“龙口路”“龙山路”“伏龙路”等五条带龙字的道路之间,曾被称作“五龙山”。信号山作为老城区的标志性景区,背依市区,南临大海,地理位置优越,植被丰富,是观赏前海景区和市区风貌的最佳观景点。信号山景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青岛最早航标、无线电使用的“信号”文化,有先民“采艾挹露”的民俗文化,有记录青岛殖民历史的德占青岛纪念碑残迹,有与信号山相关的文史影像记录及周边丰富的名人故居资源,但发掘利用不够充分。

  《青岛百吟·信号山》记录:每届端阳,士女竞往登山挹露采艾,沿为民俗。民国时南社诗人田兴奎曾在《旗山》诗中标注:“花外艾争长 (岛俗午节喜采艾此山中)”。王栋认为,信号山可以通过打造端午山会,使端午节和信号山实现文化链接,达到文化与旅游优势共享的深度融合。

  “没有文化支撑的景点和名胜缺少灵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尽己所能为城市注入有趣的灵魂,为后人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作家过客新作《浮山赋》把“‘一山千咏’文化赋能浮山从而‘以无名而天下驰名’”的目标做成了一次文旅融合的有益尝试。这也是他继《浮山之恋》《浮山四百阕》之后,为浮山专题系列写作的又一部典型作品。

  青岛的山景“点绿成金”,创造出风景线之外的城市人文价值。郁郁葱葱、婆娑多姿的明媚山光,糅合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移步换景、造景生趣的山景更新,可以在浓郁的绿色多巴胺中,沉浸式触摸一座城市的文旅脉动,于不同的维度上拓展青岛的风貌、风物与风景,让一个山海城深度交融的大青岛呼之欲出。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