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通往“回家的路”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10-23 10:54
“老城市新活力”是每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极具地方性风貌的气质和基质,承载着每个地域的文化乡愁和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记录青岛里院繁华过往的百年老街银鱼巷,已成为青岛新的时尚打卡地。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石的个性化标签,越来越被视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泼天利好”。10月9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公布《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从山水环境、整体格局、城市风貌、建筑艺术、多元文化五大方面规划总结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持这座城市的“网红”基因。10月10日,福建省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莆田市成为全国第14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条消息一经放出,不仅在当地刷屏,而且也被全国各种媒体转载。

  云程发轫,踵事增华。“老城市新活力”是每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极具地方性风貌的气质和基质,承载着每个地域的文化乡愁和中华文明延续传承的基因密码。同时,在实现了古代与现代交融的进程中,也以鲜明的历史人文基因,凝练成巨大的文化引领力,活化为城市的新活力和新动能。

  惊艳: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是不一样的“烟火”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西安兵马俑、成都杜甫草堂、平遥古城……走近这些鲜明、厚重的文化地标,也是无限接近一座城市内核的时刻。历史文化遗产矗立千百年,塑造着一座城市的地方文化自信。

  自1982年我国建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制度以来,保护了大量文物和文化遗产。当时,旨在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第一梯队,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具备各自的独特魅力。”历史学者刘宜庆表示,这一年,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中有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这些城市都是大家熟知且公认应该加以保护的历史城市,突出了“现存文物古迹丰富”和“具有重要价值”。此后,这两项“基本原则”被视为名城评选标准。

  还是在1982年,出台的《文物保护法》明确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文化名城制度的设立。

  历史文化名城是原生态的博物馆和历史存储器,又是反映人与自然互鉴的文化景观,承载着过往的人文、历史、风景、风物。刘宜庆表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的区域中心,是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着大量的遗存,是回望历史的窗口,也是瞭望未来的平台。

  经典:历史遗产“活化”激发城市文化活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少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雷同。历史文化名城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标签,成为网红们热衷打卡的永不落幕的城市景观和流量圣地,形成一种特立独行的城市文化生态。

  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并轨行进中,历史建筑、古老村镇、传统村落、工业遗产等的活化利用正成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在上海,虹口区春阳里、黄浦区承兴里、普陀区金城里均确定为保护保留的风貌街坊,小里弄、石库门和老弄堂等特色建筑被原汁原味地修旧如旧。改造后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持续活化利用,并融入城市,发挥应有功能。

  “当前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界定及保护主要以历史建筑、文物、遗迹、街区等‘硬资源’为重心,这其中又主要分为以本土文化为特色的历史建筑及遗迹,如宫殿、古城、寺庙及等地方特色建筑,和以外来文化为特色的历史建筑及遗迹,如洋行、洋楼、教堂,前者以北京、西安、洛阳、苏杭为代表,后者以津沪、青岛为代表,这些历史遗产数十年来为帮助这些城市完成旅游目的地定位、拉动国内旅游消费、促进文旅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湖北企业国际合作协会副会长韩斌认为,这些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名人、文化精英、旧朝掌故、古今轶事、生活场景与时代特征等“软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即人文品牌价值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尚有很大的可为空间。在强化历史建筑纪念碑性的基础上,加强历史建筑的叙事性研究及建设,深度发掘与这些历史建筑密切相关的前尘旧事、世族兴替、悲欢散聚、爱恨情仇,并通过文艺创作、影视作品、主题营销的形式再现出来,提升这些软资源的品牌效应,会给历史文化名城创造更大的文旅价值。

  在“多方参与,共建老城”的过程中,几座底蕴深厚的古都构建的中华文化超级IP矩阵,走在了探索前沿。北京老城保护采取了“申请式退租”“共生院”等一系列举措,让历史城区的居住条件和文物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南京小西湖片区尝试政府引导、居民参与的方式,推动城市风貌区的环境与业态提升,启动了“微更新”层面的重要探索。苏州古城是我国历史城市保护的标杆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较早提出“一体两翼”发展,建设新城、保护古城的基本思路,让古城留下了相对完整的格局体系和风貌特征。

  近年来,景德镇御窑厂、陶溪川、陶阳里等一批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逐渐建成,景德镇也重新回到艺术陶瓷的世界舞台中心。在这一过程中,遗产活化深刻影响了景德镇的社会生活。从事传统手工业的创业方式成为城市风尚,延续千年的古老产业再次焕发勃勃生机。

  精致:历史文化名城的新样本意义

  “青岛是影响近代国际国内政治格局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青岛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早期全面实践的城市;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军事防御要地和重要海军基地;青岛是中国北方海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青岛是近代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和新式教育发展的先锋城市;青岛是海洋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的重要地区。”历史学者翟广顺表示,1994年1月4日,青岛获批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缘起即如此。

  青岛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最早的实践地之一,城市发展一脉相承,拥有“山、海、岛、湾、城”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特色风貌以及丰富多样的异域风格建筑群。不久前公布的《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目的在于保护传承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统筹管理城市建设活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可以说,在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中,这一规划提出了一种样本化意义的操作模式。

  青岛作为中国近代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座按照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建设的城市,建设之初即对每处细节精心规划。所有行政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当时的设计师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建筑外形不能重复,房屋高度在18米以下,楼层最高三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类似的硬核规定,使得青岛市区内的一座座小山与建筑相映生辉,没有高楼遮挡,到处可以看得见海,到处是很适宜的住宅区。这种城市架构,鲜明地勾勒了青岛超前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高级滨海风貌。

  记者从《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看到,在历史城区保护上,新规划延续了历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即东沿延安三路至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海岸线,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历史学者刘逸尘多年来一直关注西部老城的城市更新。他认为,中山路周围的安徽路、浙江路、湖北路等一带,聚集起众多由老建筑改造而来的博物馆、美术馆、书店、文学馆、咖啡店等与文化艺术旅游有关的业态。这些新概念的人文艺术群落,不仅是青岛新旅游人文“地标”,而且成为整合老城区文化资源、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带动老城“复活”、提升该区位文旅价值优势的发动机。

  青岛市政协委员、市音乐家协会秘书长姜坤是地道的“青岛大嫚”,在她看来,名人故居和文化遗产密集的中山路一带,不仅是一条街,更是一个“老青岛艺术街区”的大概念,要有针对性地对老街里的每个街道和点位进行主题推广与包装。

  “比如,黄岛路的石板路和里院是很多青岛摄影人和国内外自助游者十分青睐的地方,也是很多影视剧组看好的取景区,可以叫里院风情区;比如,湖北路的1907光影俱乐部复兴了老电影文化,栈桥的回澜阁上世纪80年代就是著名画家参展的高端平台,栈桥和小青岛以及太平路曾在无数部影视剧中出境。这里可以形成影视风情区;比如,太平路与浙江路交界的青岛音乐厅是青岛各类演出的重要场所,安徽路上的小红楼美术馆人气持续走高,湖北路的青岛文学馆传承青岛文学氤氲,莒县路上的良友书坊每周都有人文精品展览,这些地方可以形成艺文风情区。”

  青岛是一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有几千年的厚重历史沿革,也有百余年的丰厚近代史,各种珍贵的文化肌理绵密交织,彼此仰望与尊重,构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文化有“出新”方致远。青岛这座城市在诞生之初,就因多元文化交融彰显出的气质超群的浪漫气息,经过100多年的成长和蜕变,在城市更新和老城保护中沉淀下来的依旧是一种青春逼人、洋洋洒洒的少年气,阳光灿烂又万紫千红。

  记者手记

  为什么要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每一个城市都意气风发,希冀自己成为光芒万丈甚或雷霆万钧的现象级存在。在新城市地平线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是把一座城市从千千万万“同质化”的城市中分辨出来的特立独行,或者说是一种野心勃勃的气质依托。

  一提到历史文化名城,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其中一定保存着丰富的文物,拥有着成片的历史建筑,或是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老城区为代表的更新、活化一度成为发展的“瓶颈”。或者在再利用的路径上“跑偏”,或者“修旧如新”,或者变更了老建筑和老街固有的历史文化内涵。更有甚者,不惜拆掉真文物、真街区,热衷于搞仿古一条街,还错把这当成名城保护。

  老城的风貌在时间、空间的维度呈现,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持城市惊艳、深刻、与众不同的“文化密码”。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都是饱含历史信息的“宝贝”,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座城市的体温,对待历史文化遗存,要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目前,一个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重中之重是保护历史真实性和可持续性,实行活化性创新、保护性创新和原创性创新。城市化发展和遗产的保护要统一起来,实施“绣花”式微更新,既要避免失去城市特色,又要“以人为本”,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从而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中找到多元包容的平衡点和复兴动力。

  历史文化具有穿越时空、跨越地域、直抵人心的魅力。不断结合现代生活,挖掘文化遗产内涵,并持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让厚重的历史文化能够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绽放“考究又恒久”的理想主义光芒,才能成为创造文旅消费“新增量”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