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美 从美术馆到美术馆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10-30 11:22
“打飞的”到某个城市看展,成为美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盛事”。高级的艺术输出,赢得了大流量的“围观”——

■“丹青赋彩新时代——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幕。 本版摄影 王雷

■青岛市美术馆的罗马厅展馆。

■参观者在中国画《欢乐春节》前驻足观赏。

 

  让美术馆真正成为大众的“艺术殿堂”。10月2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美术馆共同举办的“丹青赋彩新时代——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幕。当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邀请参展嘉宾和在青岛参加全国美术馆馆长培训班学员等,召开新时代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一路向美。从1930年严智开在天津创建中国第一家公立美术馆算起,中国的美术馆发展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新中国美术馆事业的起步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江苏省美术馆的成立和中国美术馆的落成开馆。近年来,我国美术馆发展经历了多元化和高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一批新建国有美术馆投入使用,许多城市拥有了自己的“市立”美术馆,繁花似锦的民营美术馆亦为整个艺术生态注入了活泼与斑斓。“到美术馆看展览”,成为生动而新颖的社会风尚。

  “满园青青百草同”。美术馆是一座城市蹁跹的艺文窗口和离大众最近的文化公共场所。从传统“高大上”的学术艺术空间,到有温度的艺术人文关怀平台,这是一条“以美传情”,从美术馆到美术馆的大众美育蓬勃之路。

  高质量收藏:

  经典力作丰富艺术宝藏

  收藏是美术馆学术立馆的中心环节,以美术史的视野择优选精,方能使每件藏品在美术进程的坐标中独显其彩。

  “记得多少年前,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美术馆的馆藏北宋名家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即被作品中深沉磊落的笔法和幽静深远的墨境而感染。从作品中,我不仅领略到苏东坡的才华,感受到苏东坡志向抱负的精神世界,也联想到捐赠者邓拓先生的家国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曾这样感慨,中国美术馆的经典馆藏品给予其艺术人生的启迪。

  好的展览是美术馆的生命线,这条线连接着藏品、展馆与观众。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就是其中一个缩影。2012年,原文化部推出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以来,美术馆在固定时间内集中推出一批馆藏精品展览成为美术馆圈内的“大事件”。“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人民的形象”“沧海一粟——刘海粟作品陈列展”“痕纪:浙江现代版画系列展”等均是展出季期间推出的精品展。

  “打飞的”到某个城市看展,成为美术工作者和艺术爱好者的“盛事”,如同时下歌迷们飞到各地追自己的明星演唱会。高级的艺术输出,赢得了大流量的“围观”。

  “北京画院藏有齐白石的作品及文献2000余件,立足于丰富的藏品资源,我们积极探索数字科技与展览的融合,着力打造齐白石的文化IP。”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介绍,他们着力打造科技赋能“典藏活化”,今年在湖南美术馆推出首个“齐白石数字沉浸展”,也是首次以传统中国画家为原型开发的数字展。此次展览,使齐白石的艺术在更加年轻的观众群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近60万人次,其中90%为青年观众。

  新时代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言交流的美术馆馆长几乎都亮出了各自的“一招鲜”收藏强项。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介绍,他们以广东美术、中国近现代美术、中国当代美术、海外华人美术和国际美术等几个方面为收藏研究重点,迄今纳入馆藏的作品约4万件(套),形式囊括水墨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传统类别及装置、影像等先锋实验作品。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通过收购、专题征集、接受捐赠和以展代藏等多种形式广泛收集藏品。”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王潇表示,他们的藏品以陕西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现当代美术精品和文献资料为重点,着力构建的是陕西和西部文化的收藏特色。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和“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特展”现象格外“吸睛”。据该美术馆馆长余旭鸿介绍,“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实现800年来南宋四大家“刘李马夏”首次齐聚杭州公开展出,展出了来自故宫博物院、辽博、上海博、浙博、天博、云博等馆藏的重要藏品,其中包括一级文物22件(组)。一个月的展期中,现场观众15万人次,媒体传播量超过5亿。

  高水平利用:

  打造“美的殿堂”

  清华美院博士生孙晓訸在国外求学多年,几乎看遍了全球知名的美术馆。在她看来,国内很多美术馆的馆藏品“既丰富又具有年代和风格上的代表性”,充溢着极高的观赏性和学术价值,值得欣赏与学习。“尤其对于美术爱好者来说,这其实是与‘大师’神交,触摸高端艺术的一条捷径。”作为研究美术学的在读博士,孙晓訸认为,藏品经年累月搁置在库房里只是一个物件,经由高水平的展览活化后才能发挥其时代价值,真正让美穿越时间与空间,恒久流传,转化为撼动人心的“艺术震撼力”。

  于更多普通艺术爱好者而言,以前总觉得艺术高高在上,可远观而不可亲近。美术馆打破了这种阳春白雪与普通人的壁垒,让更多人可以像去书店、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等公共文化场所一样“丝滑”。“我们这代人接触美术作品是从为数不多的画册和书籍开始,后来有了条件,我们会去博物馆看古代书画。但是,博物馆的艺术作品有着更强的文物属性,高冷而充满距离感,看上去似乎‘曲高和寡’。现在,几乎每周都会有不同的美术馆推出丰富多彩的展览,给我们打开了新的美学空间。”在老年大学学习国画的杨桂花表示,这几年,她与同学们最大的爱好就是作画与看展。“我们也不是什么展都去看,主要是看大家的个展以及高规格的大展。”杨桂花认为,这些大展真的可以让艺术精进,少走很多弯路。

  据了解,高水平利用的精品展是美术馆“出圈”的助推剂与催化剂。自2014年10月以来,中国美术馆通过为国内外大师、名家办展,接受捐赠和征集作品已达1.3万余件。安徽省美术馆建成开放一年来,举办了20多场展览,迎接了70余万名观众。凭借着展览带来的影响力,藏品量也随之得到丰富,一年时间共收到美术名家作品2300余件,涵盖中国画、书法、版画、油画、漆画。

  资料显示,近些年,文化和旅游部持续组织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提升了全国各类美术馆的展览展示水平。不少美术馆坚持“典藏活化”,充分利用藏品举办各种主题展、专题展,从艺术史和观众所需要的审美角度来策划展览,创新典藏精品的展览展示方式。每每展览一经推出,即成为“现象级大展”,大流量与正能量充分展示了美美与共、比翼齐飞的艺术传播力。

  用数字化的手段推动馆藏资源共享利用,也是各大美术馆“繁华共繁花”的路径。2020年,浙江美术馆研发出“美术馆藏品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目前,浙江美术馆已基本实现藏品的数字化管理,近3万件藏品的数字资源在平台中实现共享管理,让更多的藏品从库房里“醒来”并鲜活亮相。

  高品质服务:

  走出“围墙”艺术共享

  这几天,青岛市美术馆观众云集,10月20日开幕的“丹青赋彩新时代——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展”,不仅成为全国重点美术馆馆长、部分省级美术馆馆长、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长培训班全体学员和专家代表等“圈内人”大加赞赏的高规格大展,更成为美术工作者业务学习的鲜活课堂以及全市中小学生美术课的研学基地。

  “这个展览集中展示了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推出的代表性作品,主题鲜明突出,聚焦时代现实,内容丰富多彩,艺术风格多样,非常值得来学习。”10月24日,带着学生去美术馆观摩的青岛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赵峰表示,展览注重对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研究,首次梳理并展出作品以及相关的创作手稿、文献、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全面生动展现新时代以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组织实施过程、创作现场和丰硕成果,是一场“豪华”的视觉“饕餮盛宴”。

  其实,对于一个市级的美术馆而言,青岛市美术馆自建馆以来所举办过的多次大型展览项目与活动,如“中国青岛国际水彩画双年展”和“百年华彩——中国水彩艺术研究展”等,每每成为这座城市乃至全国的文化大事件。青岛市美术馆如同一座城市文化“压舱石”,与馆外的“网红墙”一样飞扬着与美好有关的氤氲,“红墙美事”亦成为青岛最闪亮的艺术IP之一。

  “走出围墙,艺术共享,服务下沉。我们在深耕本土美术传承、提高展览质量的同时,不断拓展公共教育的空间,让美术馆成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馆。”青岛市美术馆馆长迟涛说,他们每年选取全市10所偏远地区和外来务工子弟的小学,用馆藏作品设计不同主题进校园举办展览、讲座、辅导学生美术社团,打造了孩子们成长的艺术港湾。

  美术馆承担着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职能。“我们立足于武汉水墨双年展举办了艺术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配合每个展览的艺术教育活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全面了解水墨的系列性教育项目。”武汉美术馆馆长陈勇劲介绍,他们将展览与戏剧、电影、诗歌等进行跨界组合,让美术馆的公教活动充满趣味性与参与性。

  记者手记:

  从小众走向大众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 燕

  美术馆是物理的雅集空间,也是精神的美学气场。美术馆工作是提升民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为鲜活的艺术生命体。

  大部分人初识美术馆都是通过展览,一个展览的优劣已成为人们判断美术馆的重要标杆,同时也成为能否吸引大众走入美术馆的重要标准。现阶段的美术馆展览主要分为美术馆藏品长期陈列展、馆藏精品展、主题展览、国外“特展”和多媒介互动性展览。尤其是后者,频频出现于各大新兴民营美术馆,很受大众追捧。

  在功能定位上,诸多民营美术馆不同于其他传统的美术馆,更像是一个艺术商业复合空间或者说当代艺术的实验基地。展陈空间更加多元化和轻量化,艺术、商业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艺术的表达从小众走向大众。比如青岛海信广场艺术中心,经常会有不同主题的当代艺术展览,给观众提供“开放且惊艳”的艺文体验。在这种敞开式的高端消费场所,突破艺术“被仰望”的格局,精致且新锐的艺术氛围感让人耳目一新。

  从小众走向大众的不仅是观众群体,而且还有众多的艺术从业者。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在美术馆举办个展或者参与到美术馆举办的大展中,几近艺术人生的“高光”时刻。

  依照惯常,能够在可圈可点的公立美术馆举办展览,是少数顶级艺术家才能拥有的艺术表白。现在,因为有了越来越多的民营美术馆加入,也令艺术展览更加“琳琅满目”和“春色满园”。这是艺术走出象牙塔、走近生活的关键一步。各种主流抑或非主流的艺术事件,可以在降低门槛的美术空间呈现,给了观众“拎着菜篮子就可以逛美术馆”的艺术亲近性。

  美术馆的繁荣,更为众多年轻艺术家准备了艺术舞台,提供了“圆梦”的机会,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传递自己的风格,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展现才华横溢的艺术思维。

  美术馆在展览之外,承担的另一个公共教育功能即大众美育。美术馆的腔调,给观众尤其是少儿开设了发现美、欣赏美、传播美的课堂与平台。针对展览或作品本身开讲、研学,也注重诸如观展礼仪普及、人文历史探索、书画创作授课等层层递进的美学输出,为大众提供和展示艺术的更多美好和可能性。

记者: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