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需要怎样的图书馆

来源:青岛日报发布时间:2023-11-13 10:55

■市图书馆永远一座难求。

■图书借阅是图书馆永不过时的基础功能。

■市图书馆的“文化大讲堂”品牌活动已深入人心。

■青岛市图书馆的正门入口。
 

  到图书馆只是为了借书或者看书吗?当然不是。时下,这个曾在当年深得文艺青年钟爱的文化公共空间,正在全方位构建一种人与书的新型相处方式,以丰饶的“大文化”方式激活城市文艺想象力,承载起时代的文化理想和生活情怀,氤氲为城市的新意象和新形神,从城市的精神港湾变身有品位、有温度的城市会客厅。

  阅览万卷、温存于心。从不久前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和“一带一路”公共图书馆学术交流会议等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团建”中也可以读出,图书馆正与美术馆、博物馆一道,并列为城市文化力量和文艺输出的“三驾马车”。这些复合型的公共文化空间沉浸式嵌入日常生活,是心灵的栖息地,是知识的补给站,是打卡的网红点,更是一座城市气象万千的精神符号与文化名片。

  世上最好的事莫过于读书

  从2014年起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到2017年提出“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再到2023年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全民阅读连续10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的天然使命。2018年初,《公共图书馆法》颁布实施,阅读推广作为“全民阅读”重要举措和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工作之一,已经被列入《公共图书馆法》。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引领者和践行者。在多元化阅读组织中,公共图书馆服务更具中立性、公益性、均等性、客观性,是倡导和推进全民阅读的最主要、最有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晓进表示,图书馆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和凝聚读者的优势,是推动全民阅读的主力军、主阵地,一个公共图书馆就是一所“阅读学校”。多年来,各地图书馆积极开展阅读征文、阅读竞赛、优秀读者评选等活动,为推动全民阅读发挥了积极作用。图书馆可以按照“阅读字数——阅读质量——撰写文章”的递进路径,建立阅读成绩、星级读者、阅读学位激励机制,培养读者阅读素质。

  世上最好的事莫过于读书。一方面,阅读是书迷们仰望的精神灯塔,很多图书馆一座难求;可另一方面,手机普及派生出的短视频热,一再助长着数字阅读的碎片化模式。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从对各类公共阅读服务设施的使用情况来看,2022年我国城镇成年居民中,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比例为14.9%;使用过社区阅览室/社区书屋/城市书房的比例为12.1%;使用过报刊栏的比例为10.3%。

  单纯从数字解读,图书馆这类公共文化机构的“打卡率”,对照“全民阅读”这个概念似乎相去甚远,实际上人们参与公共图书馆的方式变得更加多元,也更加立体。今天,为更多读者服务的公共性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最大特征。图书馆没有成为“古早”的文化地标,而是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原乡。能够参与到图书馆的各种活动中,或者成为图书管理员成为很多人的至高理想。

  热播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豆瓣评分高达9.4分。这部纪录片第二季的第一集,推出的就是《我们的图书馆》。这是三位与图书馆相关的主人公的故事:98岁的古籍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自学掌握十几门外语的国图“扫地僧”顾晓军、在四川塔公草原上建起乡村图书馆的“95后”藏族僧人久美。他们丰盈有趣的精神世界定格于时代烂漫动人的阅读风景,点燃了更多人对图书馆和读书的热爱之火。

  多维度的文化体验

  到底什么是诗和远方呢?其实,最贴切的答案便是图书馆。图书馆让许多读者享受着一份形而上的愉悦,在读书破万卷中感受着“身未动心已远”的悸动与恬静。除了读书的快意,图书馆以“迷宫、乐园、港湾、彼岸”的多维度空间,给予人们多彩斑斓的文化体验。

  日前,《中国作家》刊登了知名作家、藏书家、资深读书人姚法臣的《闲话〈学林漫录〉》。近两万字的“读书笔记”,以珍贵的学术样本模板,给读者带来深刻而博大的精华版“书海泛舟”。不久前,姚法臣应邀成为青岛市图书馆“青岛文化大讲堂”的嘉宾。“爱上读书,见到光!”的主题讲座,令观众领略读书的美妙文化力量。

  图书馆是最安静的角落,却涌动着最活跃的思想。据介绍,作为“市十大文化品牌”之首和山东省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品牌,“青岛文化大讲堂”自2002年开办以来,邀请了著名历史学家、中央文史馆馆员葛剑雄,著名外交活动家章含之,中科院院士郑守义,《靠山》的作者、青岛市作协主席铁流等名家做客文化大讲堂,成为一道温暖的“书风景”。

  书香致远,意气风发。“青岛文化大讲堂”是青岛市图书馆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无缝隙与读者双向奔赴的文化品牌之一。青岛市图书馆馆长徐月霞介绍,仅2022年,青岛市图书馆就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847场。“全省公共图书馆首届全民阅读推广品牌项目”—“仲夏阅读季”推出了“青图有约、花样阅读、佳片夜话、我行我秀”等四大特色板块;“阅读推广人”制度、本土作家阅读课堂、图书馆换书大集、“红色阅读季”、书画摄影展等活动举行,公共图书馆就像是一颗馨香的种子,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从重藏轻用,到藏以致用,再到资源共享,青岛市图书馆的功能在大时代里不断更新属性。仅仅在引领读者延伸阅读的方式上,就可谓“挖空心思”,以点亮每个圈层的读书热情。

  “尤其到了节假日,家长来图书馆遛娃,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还可以参与到各种少儿公益读书会。”徐月霞介绍,比如“磨耳朵”英文故事荟、小贝壳快乐营童读历史、“小书苗”成长计划-绘本领读三大全新活动版块,开启了孩子望向更广阔未来的一个窗口。实际上,除了针对儿童读者的“有心”,图书馆对各个群体的阅读,都有着自己的考量与用心。“三分钟get一个小技能”讲座,教授老年人“如何查阅电子报刊”“如何进行书目检索”。“阅读心体验·视障读者读书会”“视障读者无障碍阅读技能培训”等活动,丰富了盲人读者的精神生活。

  古典与现代的文化交汇处

  1929年,由王统照、杜宇等主编的青岛第一个新文化文学期刊《青潮月刊》问世。此后,青岛地方期刊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客观上形成了近代青岛地方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并存的开放格局,也因此留下了这一时期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日前,“刊载万象 期以传承——青岛市图书馆馆藏民国地方期刊展”于济南市图书馆“海右书馆”举办。很多热爱文史的读者纷至沓来,从这些民国期刊中“寻觅”青岛历史记忆。

  盛世修文是久久为功的文化事业。目前,很多公立图书馆积极做好收藏文献并发挥其文创价值,使馆藏古籍得以在新时代散发熠熠生辉的厚重光亮。

  比如,陕西省图书馆馆长依托馆藏资源、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开发文创产品,持续举办了“我是图书修复师”雕版印刷体验等活动,为大众普及推广古籍文献保护和修复知识,让古籍活在当代,活在日常生活中。

  比如,青岛市图书馆对数字化古籍添加青图水印,并把数字化古籍全部上传馆内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了古籍全文线上阅览,在兼顾古籍版权保护的同时,拓展了传统文献阅读方式,有效解决了古籍文献的“藏用矛盾”。对馆藏近3万条民国文献数据进行筛查,对当下的城市更新和红色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青岛市图书馆前身为创建于1924年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历史悠久、馆藏丰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尤其在民国文献的收集、整理、保护、开发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图书馆的馆藏古籍游刃有余地活在当下。另一方面,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亦是大刀阔斧。更多读者通过手机便可以享受馆藏的海量资源,在上下班的路上、户外放松的时候,利用碎片的时间去阅读、学习,让图书馆随时在身边,无疑对促进全民阅读意义非凡。

  “新的生态与超越:共创图书馆的智慧未来”主题论坛是2023年中国图书馆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针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生态构建、前沿技术应用等进行探讨。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面对大阅读趋势和需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图书馆唯有顺势而为,战略转型,向“智慧复合型图书馆”发展,使图书馆成为一个真正以阅读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活动空间。

 

记者:君君